這正是消費主義傾向在中國蔓延的生動寫照。下麵,我們通過多個實證研究的結果,來分析青少年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中符號象征價值的重要性。符號象征價值的表現是多方麵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名牌消費的認同。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05年4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150名青年中,買東西時看重品牌的占77.8%。隻有1.8%的人表示不會受品牌的影響,另有20.4%的人態度模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998年9月進行的一項麵對全國城市14-28歲青年的調查(有效樣本6534個)顯示,46.2%的青年“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買名牌”,4.5%的青年要“努力多掙錢去買名牌”。該調查還顯示,一半城市青年認同或非常認同“能掙會花才是現代人”的觀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11月進行的“當代中國農村青年發展狀況調查”涉及全國45個縣,獲得有效樣本4099個,調查顯示,42.5%的農村青年對名牌消費的態度是“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買”,10%的農村青年要“努力多掙錢去買”,另有超過4成(41.5%)的農村青年認同“能掙會花才是現代人”的觀點。
以上幾項調查還顯示,盡管大多數青少年名牌消費的主要動因還是出於對名牌質量的信任,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附加了更深的含義。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05年4月完成的調查顯示,13.8%的青年認為名牌是身份的象征。
我們知道,象征性的品牌消費從其性質入手可以劃分為兩種符號表現形式。一是“示同”,二是“示異”。所謂“示同”,就是借助消費來表現與自己所認同的某個社會層或小團體的相同、一致和統一。青少年時期對於同伴認同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強烈的,表現在消費行為上的“示同”心態自然十分明顯。同學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別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示同性的時尚消費讓青少年獲得了一種“群體成員感”,就如同獲得了邁入“時髦社會圈”的入場券,從而擺脫了“落伍”的詬病。所謂“示異”,就是借消費顯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和不同。你剛用上3000元的手機,我卻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萬元的,以此顯示我的與眾不同。時尚消費中的“示同”或“示異”的具體表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攀比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對於自己達不到的消費水平不惜透支以達到,是謂“攀比”;對於消費品無休止的革新換代,總要站在時尚的潮頭,是謂“炫耀”。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是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消費主義思潮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是由青少年的特征和消費主義的特征共同決定的。
人的思想是其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交換行為或者說消費行為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行為。今天的青少年從其孩提時代起,就生活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消費對於青少年發展而言,不僅是單純地滿足吃、穿、用等基本的生活需要,更包含了他們在消費活動中進行的學習和道德塑造,以及通過自身的消費形成價值觀的作用。
時尚消費行為對青少年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因為越是保守的人,越不願意追趕時尚,而在代際群體中,年輕的群體,由於更趨開放,更傾向趕時髦、講時尚。而年老的群體,則相對更保守,不容易為時尚所動。
消費本質上就是文化,因為消費及消費品均是表達意義的符號體係和象征體係。消費主義在青少年中的擴散表明,支持這種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正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取得文化主導權地位。富裕從來不是奢靡的立法者,尤其不是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直接原因。隻有文化才能為一種生活方式提供價值、觀念、知識以及道德上的合法性。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設問:20世紀發生的大事很多。那麼,人類登上月球和大眾文化的興起哪一個對人類生活有更大的意義呢?前者是一件曆史性的大事,而後者卻是我們的生活點滴。隻要想一想,當今世界上有數以十億計的青少年正在通過電視、電影、MTV、互聯網以及網絡遊戲等來認識生活,在其中形成有關美醜對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考和確認自己與這個社會的關係,那麼,大眾文化與人類登月哪個更有意義不是不言自明嗎?但是,我們必須明確,大眾文化具有一種赤裸裸的商品性,它是消費主義思潮的絕好載體。大眾文化通過能夠大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的消費,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這樣,傳統文化與經濟的界限模糊了,這使得大眾文化比起傳統文化形式,更容易走進普通大眾尤其是喜歡標新立異的青少年的生活中,從而對青少年實施深刻的影響。這就是消費主義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作用日益加大的根本原因。
消費行為和消費意識的教育是一種生存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做人的教育。青少年中蔓延的消費主義傾向,已經帶來了一係列的消極反應,如貪圖享受,不能吃苦;講排場、愛慕虛榮;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等。這對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
青少年要適應現代社會,必須具有健康的人格,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品質有能吃苦、務實、獨立等。經驗和研究都一再表明,在物質條件過分優裕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嬌氣、缺乏毅力,吃不了苦。因此,教育者尤其是父母應有意讓孩子吃點苦,再富也要苦苦孩子,是一種先進教育理念的表現。消費主義傾向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愛慕虛榮的人格特征,這與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事求是、務實求真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愛慕虛榮的孩子往往不受同伴的歡迎,而且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現在假名牌泛濫就是虛榮心態的表現。沒有錢穿名牌,又愛麵子,隻能買件假的充門麵。經濟條件好而又不知控製的家庭容易使青少年在高消費的環境下失去對金錢的準確感知,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往往過多地依賴金錢去解決,從而缺少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這些都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消費主義不僅傷害沉溺其中的青少年自身,也會對同齡人造成傷害。比如大學裏的貧困學生沒有錢參加同學的聚會和各種高消費的活動,就隻能選擇主動和同學疏遠,這種現象叫做“自我排斥”,因為他們的消費水平沒有辦法達到社會平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