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範例教學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無論是方法課還是專業課,還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教師都會提供很多的個案,有的供學生上課討論,有的供學生課後作為作業分析,有時甚至要求學生自己去尋找和收集案例,大家拿到課堂上一起討論。學生必須走出校門,實地參觀、考察現場、聆聽介紹,搜集案例。個案的學習與研究,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研究方法。即使非常深奧的理論,也可通過對個案的分析予以闡述、解釋。這既體現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作風,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獨立思考的習慣。通過把知識還原到特定的真實情境當中,讓學生得到內化了的知識,建構起與個體的經驗、社會文化背景交融的意義結構。教育學家把案例教學看作是“做中學”的一種模式,因為它是從經驗與活動中獲取知識,增進才幹的。
哈佛大學商學院首創了案例教學。在學生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進行綜合技能訓練,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實例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新概念,教師在示範學習新概念的思維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因對新概念不了解而在學習時造成的心理障礙,運用信息加工策略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識。通過“教師呈現範例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學生選擇範例驗證知識”和“運用知識自己創造範例”這三個不同階段,對學生進行多種智能的訓練,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描述、分類、記憶、定義、歸納、推理、判斷、想象和創造等,幫助學生實現由具體到抽象的知識構建,促進認知能力由低級向高級,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發展,掌握新概念的基本內容和含意。特別重要的是教師在運用範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示範了自己如何在頭腦中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包括在解決一個問題或對紛繁複雜的信息進行歸納、重組時的疑惑、猶豫和不確定等心理活動。)學生們利用已學知識中的實例,驗證所學知識,並用所學知識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做出評價和舉證。這樣,極為有力地促進學生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使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更加豐富、更有意義、更有成效。然後,學生要創造性地應用所掌握的知識,設計教案,並在小組或班上進行講解、演示,即知識創新,是知識和能力的全麵提高。教師運用信息加工策略更快、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
案例教學法對高校管理學課程和財經課程教學效果最好,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意識,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多種能力與素質培養,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五)實踐教學
美國大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課堂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學校定期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到工廠、科研院所、與學習有關的社會部門,甚至到大自然界中去實習、見習等實踐教學,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創造力、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實踐教學中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並進,討論學到教材中沒有的最新知識,充電與實戰並重。上課時,學生除了要討論預先指定的閱讀材料外,學生要到現場實地完成教師規定的現場觀察、實戰操作和深入訪談,設計自己的研究方案和設想,提出假設,預測研究結果。然後與老師、同學一起討論。通過這樣的閱讀、研討、實踐、寫作的一次次反複、強化,學生得到全麵提高。
實踐教學有以下主要表現形式:課堂實驗、獨立項目研究、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和“診所”式教學模式。
1897年德國首先實行校企合作教育(主要是在職業教育中)。1906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提出第一個校企合作教育計劃。現在校企合作教育已成為發達國家的一種共同的職業教育形式。“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也包括校內的工業園。在這合作教學中,一方麵企業派一定數量、有教學能力的開發人員到學校講授學校根據實際需要開發出的新選修課程,他們理論聯係實際有獨特的教學優勢;另一方麵,企業為師生提供實際技能操作平台和培訓基地,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麵,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從而為他們未來的職業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礎。
校企合作是企業技術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共同辦工業園是一種最好形式,大學與這些機構和企業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依存關係很大。在大學新知識、新思想、新觀點、新創立、新學說的影響下,拓展企業的技術資源,增強企業的技術競爭力。推動美國新的經濟發展、提高美國的技術競爭力等方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大學是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到嶄新高度的主要力量,是重要的、寶貴的智力資源。許多企業認為與大學的合作,學生進入社會也能較快地適應工作,能取得企業、學校、學生和社會多贏的效果。
(六)切塊拚接式教學
切塊拚接式教學是研討式教學多種形式中的一種。教師將課本中某個章節按內容切分成若幹部分(幾塊),學生分成幾組,每個小組負責其中一段內容,每人承擔小組中分的一項教學任務,然後以小組閱讀、資料查詢、合作備課、互教互學。每個小組既是教研組,也是學習組,每個學生既是教員又是學員,學生在教員與學員這兩個角色之間不斷變換,在每個組完成教學設計後,教師將分別根據各組教學內容設計的試題,以及教師設計的試題組合成一份試卷,對全班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後,每個出題小組負責對該試題的答卷進行評閱,並向全班反饋閱卷信息。在互教互學中增長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並且通過互助與互動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
(七)研討式教學
大學研討課最早是柏林大學為了引導和訓練學術創造的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也是當今德國大學主要的教學形式之一。現在世界各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課堂教學非常盛行。
美國大學很重視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課題做小研究,有的甚至就是真正的研究。開展研討式教學有助於學生選擇今後的主修課和以後攻讀研究生的專業,有助於學生產生對別的專業的興趣,實現知識交叉,從而了解真正的研究方法,產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創造新的知識。
研究式學習也是研討式教學的一種形式,這是更高級的教育和學習,是模擬科學探究過程完成課題研究的一種情景式教學模式。一般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個研究主題和一係列子課題,把班級分成若幹個小組。每個小組3-4人,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子課題,每人選擇一個子課題,各負責一個小內容,小組成員既分工具體,又相互合作,群策群力,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規定時間(幾周)內各小組分別提出問題、確定目標、製訂方案,然後在網上和圖書館查詢收集資料、有關信息,對數據進行分析、分類加工、處理等一係列科學化、係統化步驟,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完成研究報告或項目設計,群策群力實現團隊目標。
每個學生的子課題的內容要在小組中夥伴互評,對所完成的角色做出評價,最後向全班報告、演示研究成果,回答其他各組同學的提問。
研討性學習具有多元目標,好處很多:能激發學生創造精神、增強主體意識、陶冶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學會收集與處理信息、學習體驗科學研究、學會人際交往養成合作精神、提高書麵和口頭表達能力等。分組研究式學習在更大的時空範圍內將個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班級集體學習合理地穿插進行,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人與信息資源之間的互動實現以上目標。在研討式學習中,每個學生都能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研究性課題,並在課題小組中承擔一部分研究任務,隨著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新知識,提高研究、創新能力。
小組研討式學習活動有小組研討、合作創作和合作製作與演示三種形式。不同學科有不同形式,文科和社會科學教學小組討論和合作創作最多最好;理工學科進行研討、設計、製作、演示常用,學生喜歡,效果好。有一些專題討論課每個人20分鍾的發言、提問、討論,師生互動,氣氛輕鬆自由。學生們認為這是“在跟上帝對話”。通過討論交流,開闊思想,非常有效地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啟發,很受學生歡迎。這是西方教育的精華。
為本科生開設各種跨學科綜合性的專題學術研討,由有經驗的教師主持。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報名選學,學生在規模很小(一般限定為10餘人)的研討班中,和教師一起從不同學科視角探究令人興奮的熱門問題,圍繞主題查閱相關的富有見識的文獻資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充滿活力的討論交流,撰寫學術論文和報告。這種研討課程難度較大,但是這種跨學科的學習體驗特別有利於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
研討教學有多種形式。如要學生在課前按教師事先的布置內容進行大分量、寬領域準備性的資料閱讀,在重視知識積累的人文學科尤其如此。其方法是指定教師一位同學重點準備,作中心發言,陳述觀點。閱讀資料一般是有代表性論文、專著、方法論、名篇,或有問題需要判斷的論文等。一般來說,這樣的研討課一次課要研討2-3篇論文,每篇論文的長度均在數十頁左右。閱讀材料每年不同,除了一些裏程碑似的論文和名著不變外,每年都會增加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的論文甚至有尚未發表的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