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啟示錄116(2 / 3)

眾多的學生參加“留學項目”,每年有超過2/3的三年級學生通過達特茅斯的45個學習計劃到國外去留學,或是學習外語,或是繼續深入學術研究。

達特茅斯學院特別重視本科教育和學生全麵發展,核心教綱稱為“達特茅斯計劃”——每學年分為4學期,每學期10周,學生隻要上三個學期的課就可以了,並且由學生自己選,學校唯一的規定是學生到了三年級時,必須在夏天學期上課。

附錄二 其他名校特色簡介

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逆境中建立起來的研究性、應用性並重的頂尖級私立綜合性科技大學,或說是研究型科學技術大學。它是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理工科大學,人們稱之為“旗艦大學”,享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有“美國及世界理工大學之首冠”的美名,聲譽極佳,蜚聲海外。但它很低調,仍把自己稱為“學院”(institute),現在學校在坎布裏奇。

在2007年萬維網的世界大學排名裏,MIT以壓倒性的勝利排名世界第一。至2007年,MIT已連續十四年在美國大學理工學院排名奪冠。雖然現在教學質量極高,科學研究成果累累,名氣極大,但它在創辦之初卻經受了千辛萬苦,受到極大磨難!

19世紀中葉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希望在新英格蘭地區創建一所不受曆史局限性和宗教影響的,以科學技術為主,學術自由的理工大學來適應美國正快速發展的社會。羅傑斯博士這一主張當時不僅受到冷遇,而且遭到政府、哈佛等大學和許多人的堅決反對。政府人士和哈佛大學一致認為:波士頓地區已有哈佛大學,不應再辦其他大學,如果一定要辦,也應由哈佛大學來辦,屬於哈佛大學領導和管轄。波士頓地區政府和高校“老大”哈佛大學不斷地持續給他施壓,10年都沒有辦成。羅傑斯長久艱難的工作,他的正義事業,被越來越多的人支持,最後政府再沒有辦法拒絕,就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要他在限定時間裏,先交當時是天文數字的10萬美元的保證金這一經費,使之辦不成。羅傑斯以頑強的意誌和毅力,到處“化緣”、“募捐”,許多朋友為之感動,變賣設備和家產為他湊錢。在最後限期的當天上午到地方政府交了10萬美元,政府再無話可說,他拿到了辦學許可證。

1861年全球第一所科技型大學正式開學了,當時叫作波士頓理工學院,第一批學生隻有16人。頭兩年羅傑斯自己任校長,由於勞累過度,耗盡心血,就在他向第二任校長交接儀式上,還未來得及把致辭說完就倒下再沒有醒過來。他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遺囑,卻留下了無聲的極珍貴的遺產,一個今天世界頂尖級研究型大學,成為世界高等學校辦學史上可歌可泣、催人淚下的奇跡。羅傑斯博士鍥而不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永遠的楷模。他的名字永遠銘刻在美國人民心中。

麻省理工學院在140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哈佛大學曾4次提出與之合並。哈佛大學認為,在自己的旁邊崛起一個舉世矚目的實力雄厚的理工大學,理工科正是自己的弱項,把它合並進來會使哈佛大學更強。若自己再辦這些專業,肯定比不過該學院。在這裏“隻有第一,沒有第二”與其作“第二”,還不如不辦的哈佛認為,把該學院合並進來,這樣既可完善和壯大自己,又可減少競爭對手。所以,哈佛大學提出的合並條件一次比一次優厚。

哈佛大學最後一次(第4次)提出的合並條件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名稱不變,文憑照發,行政、財務和教學內容等一切仍由學院自主,隻是給畢業生畢業證書上多加哈佛的大印,或多發一張哈佛大學的文憑,哈佛大學派3人參加該校董事會,哈佛大學給經費和土地(麻省理工學院校區被市區和查爾斯河包圍,限製了校園擴大)。這一切都隻是哈佛大學的一廂情願,MIT根本不理哈佛的一切行為!堅持在把學院辦成全美和全球科技研究型大學目標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穩如泰山地坐在全美國和世界理工科大學首把交椅上。

麻省理工學院的校訓是“手腦並用創新世界”,後來的曆任校長一直堅持羅傑斯製定的辦學宗旨“為時代和國家的發展需要,培養專門科技人才”和辦學“三原則”: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並重;教學工作與科研活動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相聯係。在教學中堅持專業教育與綜合教育相結合,文科與理科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能力,十分重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才智和創新思想的啟迪,以便讓學生畢業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能始終應付自如地站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

在這些原則和思想指導下,學校形成獨特的辦學風格。建立健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如雷達、導彈、原子彈、氫彈、生命科學、細胞工程、能源開發、海洋資源、航空航天與空間技術、環境生態、新材料、計算機等,成為美國及世界理工大學之首冠。這一切都與一流的師資隊伍,嚴格管理,優秀的教學質量,領先的科學研究水平和對拔尖人才的獎勵製度等分不開。如果把MIT的研究生和教師建立的公司組成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公司國家”創造的總收入將使這個國家成為世界第24大經濟強國。這些都使麻省理工學院蜚聲海外,成為世界各地莘莘學子心向神往、趨之若鶩的科學聖殿。

麻省理工學院占地麵積不大,約168英畝(68.0公頃),2001年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6000人,有教師2000多人,師生比例為1∶7。該校人才濟濟,科研水平極高,到2001年共獲得55個諾貝爾獎(多於哈佛38個),每年都有一人獲得該獎。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0人,其中有美籍華人丁肇中教授。到目前為止先後有78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該校有956名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其中美國科學院院士107人,美國工程院院士111人。

學院的研究設施和研究能力是大多數高校所望塵莫及的。它有近百個專業和數十個跨學科領域的研究中心和實驗室:信息係統研究中心、材料科學和工程中心、高級工程研究中心、空間係統研究中心、運籌學研究中心、傳感器研究和鑒定中心、核反應堆研究中心、建築和規劃研究中心、癌症研究中心、細胞培養研究中心、臨床研究中心、技術革新中心、衛生保健科學和技術規劃研究中心、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政策決策研究中心、城市建設研究聯合中心等。大型實驗室有:電力係統工程實驗室、能源實驗室、比特磁體實驗室、天體物理實驗室、地球物理觀測台、電子係統實驗室、電腦科學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激光係統實驗室。還有世界尖端的媒體實驗室、帕森斯水力資源和流體動力實驗室等。特別是德雷珀實驗室和林肯實驗室是美國聯邦政府主辦,為國防和重大科學研究與實驗服務。如宇宙交通通訊、重返大氣層技術、地震和地下核爆炸的探測等,在登月工程、火星探測、反彈導攔截係統獨有創造、電子科學和計算機科學全美公認第一。在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物理、航天和天文等學科聲譽極高,工商管理在全美工商界占有重要地位。

麻省理工學院大致有如下34個專業,13個學院,5個研究生院。

交通、公路工程

地球與行星科學

海洋工程

管理科學

物理學

經濟學

哲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

政治學及政府

機械工程

人文研究

毒理學

建築學

化工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

環境衛生工程

材料科學

外文文獻

海洋學

人類學

音樂

電機及電子工程技術

航空航天工程

材料工程

土木工程

核工程

數學

曆史

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

計算機科學

工商管理

生物科學

語言學

化學

經過麻省理工學院多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學院已發展成為全球公認的“世界理工大學之最”,成為全世界極為重要的高科技知識殿堂及研發基地,也加入了美國工業軍事化的行列。在一戰期間,MIT還廣泛增設專業,開展與戰爭有關的科學研究。他們為報效祖國辦起了培訓陸軍和海軍飛行員、航空工程、無線電工程師以及其他人員的專業,廣泛開展與戰爭有關的科研工作。1940-1946年建立了微波雷達研究機構,1951年又建立了林肯實驗室。

因為二戰後冷戰日益加劇,國務院就蘇聯幹擾“美國之音”一事,委托MIT在1950年完成一項“特洛伊”研究規劃,這項研究促使MIT於1951年組建了國際研究中心,並於1965年成立了政治學係,這個係的不少研究工作與國家的重大決策有關。1972年,為尋求解決震撼世界的能源危機新途徑,能源實驗室在MIT應運而生,有65位教授和許多研究生參與了這項工作。美國政府在自然及工程科學上大量投資,使得MIT在這段時間內迅速發展。

過去50多年麻省理工為美國政府製造了許多威力極大的高科技武器。20世紀MIT最主要的成就是由傑·弗裏斯特領導的旋風工程,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實時處理資料的“旋風電腦”,並發明了磁芯存儲器。這為個人電腦的發展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20世紀80年代,研發成功了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顯示出先進的“隱蔽、精確打擊和攻擊”能力,麻省理工亦贏得“戰爭學府”之譽。麻省理工學院在近代科學“革命”中貢獻最大,世界領先,世界第一!

進入21世紀,麻省理工是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過去6年共16人得該獎)。2006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以病毒病設計和製造新電池;2006年,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人類感情的機器人Kismet;2007年4月,麻省理工電機係的一個研究隊發明了不用電池就能使用的筆記本電腦,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會轟動整個電子市場。他們已經運用電磁共振技術,不須使用電線,就能隔空傳輸電力,讓60瓦的燈泡發光。這意味著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小家電,未來可以無線充電,無須使用電池或充電插座。

麻省理工學院的圖書館資源豐富,藏書量高達500萬冊,圖書館包羅萬象,各類科學書籍應有盡有,師生研究時可隨時查閱。2002年實行了開放式課程網頁,2006年底,已開放2000門課程,建立全球統一的知識庫,讓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通過洲際網絡了解各項專業知識內容,以獲得寶貴的資訊,此項計劃獲得全世界各地學者的高度讚揚。網絡知識是共享的,寬帶無線網絡遍布校園各個角落,共有3000個收訊點,是全美無線化做得最好的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師們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成為學校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活力的源泉。學校會給學生無數的良機,讓學生與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學生和教授間的關係很親密,在教授與高才生之間培養了一種良好的合作精神。

學生性格外向開放,思維敏捷活躍,且很自覺,很努力。他們說:“MIT並不是隻要用功的學生就能念的學校”,也正如教授說的“就是再優秀都還不夠優秀”。在繁重的學習中,學生在“夾縫裏求生存”。學習任務太艱巨,下苦功是聞名遐邇的,不是一般的刻苦,可以說為了在4年中拿滿360個學分順利畢業(實際上,畢業率卻是92%。全美排第三名)。學生讀起書來不管時間,睡起覺來也不管空間,沒日沒夜地鑽進圖書館、實驗室,教授布置作業中,刻苦程度也屬罕見。在3S——study(學習)、sleep(睡覺)、socialactivities(社會活動)中,一般的學生隻能做到兩個,如果有誰三個都能做到,那就是一個“超人”。學生很有信譽、很開放、很風趣樂觀。教授把學生當作有獨特個性和能力的年輕同事,不認為他們是不成熟的孩子。教授時時給學生以從事獨立、有激勵性科研的機會。學習、研究、學術探討和集體生活一體化、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以及同教師的互動成為MIT的一個顯著特征。

麻省理工有高度的科學傾向和嚴格的必修科目,為保證學生能獲得真正有意義的自由科學教育,有獨特的教育方法。它“最基本的注意點是研究,即獨立地去探索新問題和動手能力”。例如,有一門課是這樣進行的:學生每人得到一個裝滿彈簧、電機等元件的箱子,課程要求簡單明確——自行設計、裝配一台機器。學生說,這裏的教學方法對我們學生來說都是新穎的,我們告別了舊的、囫圇吞棗式的學習方法。我們感到老師是通過讓我們與大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去認識知識。

學生中42%的人學工程,13%的人學計算機,9%的人學生物,8%學數學和物理,這5個專業的學生占了近80%。小班上課,60%的班級少於20人。學校實行研究生兼助教、助研、講師製,負責講授課、實驗課、習題課。本科生再學習1-2年,可得到碩士學位,3-4年拿到博士學位。

他們在一二年級雖然也學了不少人文和社會科學,寫作方麵也不錯,但總還不如哈佛和普林斯頓,畢業生開玩笑說:“他們太多的人在給哈佛和普林斯頓的學生打工”,即畢業生中作政治官員、董事長的較少。但是,他們一旦攻下尖端技術,公布於世,就特別引人矚目,譽滿天下。

學校經費充足,2007年底有99.8億美元的總資產。2006年度是美國高等學府最高的大學捐贈基金,也是全美大學捐贈基金最多的大學。2006-2007學年的學雜費是47100美元。而學生平均領到的獎學金為27800美元。因為很有錢,家庭年收入低於75000美元的學生一律免學費,所以MIT經常被喻為世界上最有錢,也是最慷慨的大學。

在對未來社會、科學和大學自身研究的基礎上,MIT製定了未來的發展戰略:1.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給他們提供有刺激性和有效的生活與學習環境;2.致力於研究基礎科學,並在將研究、學習和行動整合成一體的新模式中處於領先地位;3.致力於學術、探究和批判精神,並擅長把工業、政府和學術界聯合起來,共同探索、解決世界麵臨的主要問題;4.繼續保證藝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方麵的強大計劃;5.致力於擴大技術上和管理上的能力,但要考慮到道德和倫理問題;6.把服務於國家作為首要和最重要的原則,但要認識到這需要全球性的參與、合作與競爭;7.開拓新的財政來源,增加公民、聯邦政府和商業界對科學、技術、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與支持,吸引私人投資的增加。

中國人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很多,有侯德榜、錢學森、任之恭、謝希德、林家翹、張忠謀、顧毓珍、陳履安等一大批科技精英。可以說,該校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現代科技人才。現在在該校學習的中國人更多了。

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響當當的綜合性、科研性、應用性俱全的頂尖科技大學,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最負盛名的先驅領導大學,在世界上也是佼佼者,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麻省雖然很自信,但也很謙虛,很理智,很坦然,仍稱自己是“學院”,不求門麵的華麗,好看好聽,而是立足於內功過硬,堪稱大學的典範。

加州理工學院(CIT)——小而精的頂尖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創建於1891年,被譽為美國乃至世界頂尖的科技理工類學院之一,是一所比較年輕的學府。校園一點都不引人注目,占地麵積隻有50.6公頃(759畝),隻是斯坦福大學的1/50,麵向世界招生,學生始終保持在2000多人。學校是諾貝爾獎得主的臥虎藏龍地之一,人才雲集,科研名聲在外,“小而精”的頂尖大學。它是與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比肩而立的年輕學府,共同撐起了與美國東部老牌學府互相呼應的西部學術大廈。

加州理工學院前身是1891年由地方商人和政治家Amos G.Throop(阿姆斯.G.色羅珀)在帕薩蒂納創建的色羅珀大學,又叫色羅珀工藝學院和色羅珀技術學院。雖稱為大學,實際上卻隻是一所工藝技術學校,即是一所職業學校(相當於我國中專帶大專),到1920年才正式改名為加州理工學院,沿用至今,在一段時間內,地位卑微,沒有什麼社會影響。可是,卑微並沒有阻礙它的發展,辦學者胸懷大誌,勇往直前,不把學校辦出特色,絕不罷休。

1907年天文學家海勒來到巴沙迪那任威爾遜山天文台的首任台長,當時美國的科學研究還處於嬰兒期,他很有先見之明,認為在巴沙迪那創建一個特色明顯、著名的正式工程和自然科學的大學十分必要,他決心創建一所小而精、小而尖的理工大學。於是他就地取材,抓住這個最好的機會改造色羅珀學院,把這所藝術和手藝的學校逐漸建設成為頂尖精微型世界級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海勒是色羅珀學院的校董會主要成員,他積極而成功組織捐贈,吸引到私人的土地和資金讚助,他重新規劃設計校園,又給學校增添良好的新裝備,建成了現代實驗室。學校重新調整課程,隻留下電機、機械和土木工程專業。學校開始形成了“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然後他以自己高超的專業學識說服了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密立根加入加州理工學院,為將來把學校建設成為科學技術的中心不斷儲備人才資源。

學校在海勒、洛依斯和密立根的帶領下,隨著南加州經濟的繁榮,聲譽也迅速提升。1923年,密立根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25年,學校設立地質學係,並雇聘了William Bennett Munro;哈佛大學的曆史、政治和經濟學學院的院長來到學校,創立了加州理工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1928年,在摩爾根的領導下創立生物學院,他是美國最出色的生物學家,是染色體的發現者之一;1926年,航空術研究生院創立;學校最後還吸引到了馮·卡門,他後來為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創立做出卓越貢獻,使加州理工學院成為火箭科學研究的前沿中心之一;1928年,帕洛瑪天文台開始建造。

密立根在1921年到1945年擔任“執行委員會主席”(校長),其影響力之大以至於學校有時被稱為“密立根的學校”。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加州理工以兩名當時最偉大的理論粒子物理學家蓋爾曼和費曼在學校教學和科研更加聞名。蓋爾曼和費曼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對於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有重大貢獻。學校更是因此名揚四海。

這所世界著名的精英學府始終遵循“學科不求過多,範圍不求過寬”,嚴格保證學生入學和學習質量的辦學方針。“寧缺毋濫,精益求精”,以及紮紮實實“為教育事業、政府機構和企業發展培養急需的、具有創新才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辦學宗旨。它的校訓是“真理使人自由”。

該校師資陣營強大,學校聘用的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最頂尖的一批科學家,很多是諾貝爾獎得主及其他科技獎得主,師資力量非常雄厚。

美國《探索》雜誌於2008年評選出了美國20位40歲以下、在各自研究領域創下了累累碩果、最聰明的天才科學家中,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竟占4位!

學校堅持小而精,嚴格控製規模,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人員數量少,規模小,始終保持在2000多名學生(包括國際學生)的規模,其中本科生約900人,研究生1100人;師資力量雄厚,有教師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280餘人(多是博士後),1999年師生比為1∶3;現任教授中有66個國家科學院院士、33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80個國家藝術科學院院士,相當於現今全體教師的36.7%,這在全美乃至全球也是罕見的,這裏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魯道夫、馬爾克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莫利·吉爾曼,以及在1997年榮獲諾貝爾生物獎的艾德·路易斯。

師高弟子強,加上學生來源的國際化生源特別好,師生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超群的,使學校成為卓越微型頂尖大學,學術地位無與倫比。迄今為止學校已培養了兩萬餘名學生,個個有創造力,人人有貢獻。其中有27名獲得諾貝爾獎,人們統計,每1000個畢業學生中就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比例為世界大學之冠。到2005年,學院已有31人獲得32次諾貝爾獎,包括17位校友、14位非校友的教授,以及4位同時也是校友的教授;除了眾多的諾貝爾獎得主之外,畢業於加州理工的著名校友還有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戈登·摩爾,登月宇航員哈裏森·施密特等。

第二個特點是機構設置簡單,學校的院係設置不分校、院、係三級,而是直接分為六大學係:生物學、化學及化學工程係、工程與應用科學、地質學及行星學、人類學和社會科學、物理數學和天文學。該校研究生課程門門都出類拔萃,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全美數一數二,生物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名列前茅。

學者評論說:“如果說加州理工學院在美國高等教育史上不占什麼重要地位的話,那麼它在世界現代科技史上的地位則沒有幾所大學能夠望其項背。”學校有最先進的科研設施,有世界上最現代化的研究中心、實驗室和有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蓋克望遠鏡,從航空航天到原子之間的作用力,從地震學到分子生物學,從誇克理論到太空探索等各個領域都有著名研究中心、實驗室,如:紅外線過程分析研究中心、天文學研究中心、材料過程模擬研究中心、布斯高級計算研究中心、工業關係研究中心、計算機資源研究中心、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等,計算機科學部、生物工程學部,分子科學實驗室,地震實驗室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Kerckhoff海洋實驗室、環境質量實驗室,Hale天文台、Palomar天文台、Owens峽穀射電天文台、夏威夷的亞毫米觀測站、Big Bear太陽係觀測站等科研機構。

CIT在研討和充分自由交流的研究風氣下,追求質量、精益求精的管理文化,使整個校園充滿極為濃厚的追求科學真理、獻身科學的學術風氣,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等科學家在多學科交叉,前沿和邊緣科學領域裏都有震動科學界的重大發現。愛因斯坦在這兒放棄了他的“宇宙不變論”,而接受了“宇宙大爆炸論”;安德遜在這裏發現了陽電子等。

20世紀的主要學術成就有(簡要羅列):20-30年代,地質學家伍德發明了地震儀,物理學家裏查和數學家伽坦堡發明了裏氏地震強度等級,他們把地震學發展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

30年代,泡令進行有關化學鍵性質的研究,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195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再獲得和平獎);

40年代,物理學家戴爾布拉克對病毒的遺傳結構和複製機理做出了重大發現,使分子遺傳學誕生;

1948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首次勘測了北半球所能觀測的整個星空,發現了數以千計的新星及星係、彗星,並繪製了天文圖。這本天文圖譜至今被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奉為圭臬。1964年,天文學家施密特在加州理工學院發現了類星體;

1953年,地質化學家派特森推算出現代科學界公認的地球年齡約為46億年。他獲得世界環境科學最高獎——愛德華·泰勒獎;

60年代,物理學家蓋爾曼提出誇克理論。196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60年代,羅傑·斯佩裏發現大腦兩半球各司不同的職能:左半球主管語言,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維。1981年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1986年,生物學家胡德發明了脫氧核糖核酸序列分析器。現在人類基因項目主要依靠這種儀器來解析基因序列;

在1980-1990年間,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平均每人在一流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3.36篇論文。排名第二的斯坦福大學為1.21篇,僅及前者的1/3;

1999年10月,艾哈伍德·澤維爾教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雖然學校實力雄厚,科研新成果累累,聞名於世,但學校始終保持冷靜。他們說,學校有足夠的資金、資源和名氣,但一直保持小而精的傳統,始終沒有擴大師生編製和學院的規模,始終保持低調,不求名譽大,隻求內在強,隻把自己稱為學院。

科研能力強、項目多、成果多,資金來源於科學研究,名震全球,每年要和它簽研究合同的部門都得排隊。2005年學院預算超過5億美元,但學費收入隻占3%,科研收入占48%。現在美國有18個由大學代管的國家實驗室,聯邦政府每年撥款30多億美元,加州理工學院代管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FL)”的份額占到撥款總數的30%。1995年聯邦政府給學校的撥款達到10.56916億美元。當然來自社會的各種讚助和投資回報也是學校的主要資金來源。2001年,加州理工學院收到有史以來數目最大的一筆捐款: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摩爾(1954年在該校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及其妻子捐贈的3億美元、及以他們夫婦命名的基金會的捐款3億美元,共計6億美元。

在課程設置上,學校“重開課質量,而不盲目追求課程的門數”。為了掌握科技市場動態,各係每年都邀請企業界、工業部門和研究機構的權威人士參加顧問委員會,提供谘詢意見,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趨勢,以在激烈的科技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學校為減少新生學習壓力,以盡快適應以後緊張的學習,對新生們第一年上的課成績都不給以字母(A、B、C)表示,隻給打“通過”或“不通過”,讓新生們有1年的適應時間,這無疑是校方盡力想給學生緩解壓力的措施,對學生關愛的表現。

加州理工學院所有的課程都由教授來教,這可不是美國每所大學都能做到的,“連新生都有機會搞研究”。學習不一定要拘泥在課堂上,學校有180個本科生有機會得到一筆獎學金與教授一起開展研究,20%的人甚至有機會在專業的科技雜誌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在學院這個小社區裏人際關係和諧,互相信任,互相照顧,盡管學習壓力很大,學生之間卻並不會競爭得你死我活,反而互施援手。各族裔的關係也處得很好,一個學生解釋說:“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幾乎沒有時間想任何其他的事,哪裏會有時間來敵視別人?”“當你學得昏天黑地的時候,其他一切都不那麼重要了。”

錢學森是加州理工學院最有名的中國校友,他1934年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美學生,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學習,獲碩士及航空博士和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起,錢學森擔任CIT航空係講師、副教授、教授,後任學校“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1955年錢學森回國,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培源是我國科技界的卓越領導人之一,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談家楨從事遺傳學教學和研究50多年,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著名遺傳學家。其他的中國著名的科學家趙忠堯、孟昭英、胡寧、郭永懷、唐有祺、鄭哲敏等都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校友。

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大學被稱為“西部哈佛”,是1885年11月斯坦福因喪子後決定將自己的私產546.7公頃農場和其他財產捐獻出來,辦起的供西部青年學習深造的大學。1891年正式招生,當時隻有15名教師。它與東北部的哈佛、耶魯等大學以英國、德國老牌大學做參考,校園內處處可見歐洲古老學府影子的仿歐派相比,斯坦福完全是“美國牌號”的新型大學。學校很長一段時間,並不太好。1959年工學院院長特門提出一個構想,學校土地多,建議學校拿出1000英畝校園土地,廉價租給企業家辦高新技術實業(大學生科技工業園),同時把學校不斷創新的高新技術以入股的形式參與企業的發展。學校師生,特別是畢業生也可在此辦企業,創業。學校采納這個建議,成為學校發展的轉折點,成為美國首家在校園內成立“工業園區”的大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土地、人才、技術與資金四結合的高新技術園區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蓬勃發展起來,後來衝出校園,向西南延伸至聖荷西市附近,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矽穀”。從此大學有了錢,在全球聘請名師、巨匠和大師,從事各種尖端科學研究,成為全美與麻省理工學院爭雄的名列前茅的頂尖級綜合大學。

學校2005年有終身教授1701人,其中有124位國家科學院院士,83位工程院院士,219位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24位教育院院士,142位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5位普利策獎得主,14位國家科學獎得主。建校以來出了第31屆總統胡佛,美國聯邦大法官9人中,有6位畢業於該校。學校共有25名教師獲得諾貝爾獎,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裔科學家朱棣文教授也畢業於該校。還有近70位教師得美國國家科學獎、國家技術獎、總統自由獎、麥克阿瑟獎和卡利特基金獎等。

學校有30多個實驗室,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如:同步加速中心、材料研究中心、無線電天文學研究所、氣動聲學研究所、愛德華·金滋頓實驗室、漢森物理實驗室、語言信息研究中心、國際問題研究所、防止疾病研究中心等。胡佛研究所名氣很大,被稱為美國保守派的思想庫。

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勤奮刻苦,上進心強,學習和研究能力強,到2005年有81人得羅德獎學金,59人得馬歇爾獎金,44人得杜魯門獎金。學生喜愛運動,競技體育水平很高,1996年奧運會上獲得12枚金牌,一個大學在一次奧運會上得到如此多的獎牌,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學校還有可容納86000個座位的多功能體育場。

斯坦福大學的目標是“使所學的東西都對學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為此,它的目的是以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為最終利益,積極發揮大學的作用促進社會福祉;教導學生遵紀守法,盡享自由給人的歡樂;教育學生尊重和熱愛民主政體中蘊含的崇高原則——因為這些最高原則源於人們對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所擁有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斯坦福大學實行一學年4學期製,每個學期在文化與思想、自然科學、科技與實用科學、文學和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和宗教思想等9個領域選不同的必修課程,寫作與外語必須達到規定標準。學生學習非常緊張,本科生在四年學習中,可以隨時暫輟學一年,然後再接著讀,學校充滿自由風格。這麼做可使學生更多接觸社會,體驗和享受人生。還給學生提供種類繁多的留學機會。

伯克利大學

伯克利大學又叫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加州大學係統中建校最早,實力最強,質量最高,規模最大,名氣顯赫的特大型公立綜合性大學。全美最大的8個國家實驗室中,伯克利就占了3個,其實力雄厚可見一斑。

學校在許多學科領域世界領先。在這裏產生了世界第一個原子回旋加速器;第一次分離出人類脊髓灰質炎病毒;發現了幾百種新的同位素,基本粒子和人造超鈾元素;它的原子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超導研究舉世聞名。

學校規模大,學生總數3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0餘人。伯克利市就是一個大學城,基本上是由學校師生及其家屬組成。學校出過17名諾貝爾獎得主,在21世紀之初,教師中有127位國家科學院院士,101位工程院院士。有170多位教授獲得全美教學成果優秀獎,有28位得麥克阿瑟天才獎,29個國家科學獎得主,88人得過國家科學基金青年研究獎,82人得過斯隆青年研究獎,125人得過美國促進科學進步協會獎,還有多人獲得總統青年學者獎。

學生中有131個富布賴特獎學金獲得者,151個古根漢獎學金獲得者……2001年全美公立大學排名第一。該校有4個顯著特點:規模大,質量高,學生多元化程度高,師生們的民主意識強。他們對任何不公平、不合理的事都要提出反對意見。

伯克利大學藏書850萬冊,有36個圖書館,僅少於哈佛(1300萬冊)和耶魯(1070萬冊),全美第三。還有10萬多種期刊,4600多份手稿,300多萬種微縮膠卷,30萬張地圖。

中國人在此學習深造和工作過的有:薑立夫、吳健雄、袁家騮、趙元任、陳省生、葛庭燧、田長霖、宋楚瑜、李遠哲(曾得諾貝爾化學獎)、劉禾等,田長霖27歲時在該校得過全美教學成果優秀獎,是最年輕的得主,後來任命為該校校長。

芝加哥大學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資60萬美元創辦的大學,它以其一係列非同尋常的創舉給美國高等教育吹進了一股新鮮氣息,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大學超前意識特別強,是最善於創新的大學,它創造了許多美國第一。

芝加哥大學從建校第一天起就把教育作為一種產業來對待,運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來辦學校。如校長的主要責任是想辦法為學校籌集資金,而不是為學生上課(經理型校長);在學製上率先實行一年四學期製度,讓有能力希望早點修完學分的學生三年就可畢業或四年拿到雙學位,後來全美著名高校皆效仿此舉;課程設置上允許學生既攻主修課程,又選修一定數量的副課,當時是很大膽的做法;規定教師的晉級決定於他們發表的學術論著,而不僅僅限於教學工作;從建校第一天起就建立研究生院;為了繁榮學術研究,與霍普金斯大學學生一起最早創辦了出版社。

芝加哥大學真不愧為美國現代大學的先驅,它很受美國和世界各國學生和學者的歡迎。該校外籍學生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學生總數的10%以上。校園裏有65種語言進行交流,使整個校園像個“小聯合國”。

芝大善於改革、創新、標新立異的精神受年僅35歲的首任校長、耶魯大學博士哈伯教育理念影響很大。如哈伯提出一學年分4學期的與眾不同的辦學模式,每學期3個月,上課10-12周。他認為這有許多好處:有利於學生一學期讀完後,認為自己不適合學某一學科,可以迅速轉院係,甚至轉校,不必等半年或一年後再轉,浪費時間。再來,也有利外校學生想來本校插班就讀,一年可有4次機會,節省時間。學生隻要刻苦學習,提早拿到學分,既省了錢,又能提早畢業,這一舉措很受家長和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