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外衣:皮膚(3 / 3)

玫瑰痤瘡的調理事項

玫瑰痤瘡是種慢性皮膚失調病,能引起臉、鼻子、前額異常的紅腫、幹燥。盡管病因尚不清楚,但有些醫生懷疑此病有遺傳性,因為這種病在北歐人中很普遍。

玫瑰痤瘡的最初征象是常出現間歇性皮膚潮紅,此後惡化為在雙頰、鼻子,有時包括眼周的皮膚出現持續性紅斑。在玫瑰痤瘡的發炎期,麵部皮膚會出現丘疹和膿包。眼睛也會受影響,它發紅、瘙癢,似揉進了沙粒一樣難受。

玫瑰痤瘡的外觀實際上是由於皮膚血管的異常導致的。那些患有玫瑰痤瘡的人的麵部毛細血管淺而不穩定,有易於擴張的趨勢,並且最終成為永久性擴張狀態。

一旦發現麵部出現紅斑,一定要去找醫生診治。有時玫瑰痤瘡會被誤認為是粉刺或者紅斑狼瘡。如果醫生一時無法確定,通過血液檢查或者皮膚活組織檢查能確診。

大多數的玫瑰痤瘡可用局部塗抹或者口服抗生素治療。如果紅斑長期不消退或者皮疹嚴重,可用激光切除治療。要想能避免該種疾病,不妨聽聽專家的忠告。

1.注意飲食。

過熱的食物、飲料和辛辣的食物會擴張麵部的血管,從而加重或者誘發玫瑰痤瘡。

2.臥室內保持合適的溫度。

嚴寒與酷熱都能使病情惡化,最好使臥室的溫度保持在22℃左右。

3.禁食含有組胺類物質的食品。

有些含有組胺或者色胺類化學成分的食品會加重玫瑰痤瘡,需注意的這類食物有香蕉、葡萄幹、梨、柑橘、西紅柿、菠菜和巧克力。

4.不要擦傷表皮。

洗臉時,要用無刺激性的清潔劑,並且手法要輕柔。表皮一旦被劃傷,將加重玫瑰痤瘡。

身體無汗的原因

無汗是指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其原因有哪些呢?

1.汗腺異常。

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或汗腺缺乏,可表現為全身性或局部性無汗。

2.皮膚病。

如魚鱗病、硬皮病、麻風病、放射性皮炎、皮膚萎縮等,皆可引起局部性無汗。

3.神經損傷。

如橫貫性脊髓炎、截癱以及交感神經、延髓、橋腦的局部損傷,均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性無汗。

另外,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腎炎、黏液性水腫、惡性腫瘤以及維生素A缺乏等,也可引起全身性無汗。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亦可能會無汗。

老年人活動量減少,汗腺萎縮,排汗較少,不足為怪。除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的無汗症目前尚無法治療外,其他疾患造成的無汗則應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

身體為何多汗

汗與人的生理、疾病都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它具有排泄體內廢物、調節體溫和體液的功能,還可以使皮膚表麵時常保持酸性,以防止各種細菌對人體的侵襲。

出汗的多少與勞動強度、氣溫和心情等因素密切相關。多汗是指在恒溫和靜態情況下,仍大量出汗。引起多汗的原因很多,也較為複雜,所以要仔細診斷。

1.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常發生於年輕人,由此引起的多汗還會伴有麵色潮紅,心跳減緩。

2.糖尿病。

糖尿病並發症引起植物神經病變的表現之一就是排汗異常。因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汗腺分泌增加而多汗,有時甚至大汗淋漓。

3.嗜鉻細胞瘤。

該病常見症狀就是多汗,且多汗具有陣發性,有時也可持續出汗。

4.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其主要症狀之一,並伴有體重下降、心跳加快、食欲增加、肢體顫抖等。

5.結核病。

結核病出現的多汗,常伴有持續性咳嗽。

6.低血糖。

由於血糖下降刺激交感神經,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導致麵色蒼白、出冷汗等。

7.藥物引起。

服用某些藥物,如發汗藥、解表藥、退熱藥等,亦會產生多汗。

8.重金屬元素中毒。

如鉛、汞等重金屬元素中毒,可能亦會有多汗現象。

高溫天氣、勞動和運動後、婦女月經期間等情況下的多汗均屬正常現象。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體內發生一係列生理變化,出汗多也屬正常現象。

正常的多汗現象經一段時間的調理後便會恢複正常。但如果出汗過多,病程持續時間過久,易出現精神倦怠、臉色蒼白、四肢乏力、不思飲食、睡眠多夢等症狀,損害身心健康。

除積極治療引起多汗的原發疾病外,出汗後皮膚的護理也很重要。出汗時不應任其流淌,而應隨時擦掉,也可用淋浴或流動水洗去。但盡量不泡澡,因為泡澡可能加劇排汗。

過敏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在夏天的症狀會明顯加重,除了禁用堿性浴皂外,要有節製地使用香皂,以防破壞皮膚表麵的保護性油脂膜;淋浴後宜擦幹身上的水分,有些人喜歡待其自行蒸發,這樣會使皮膚幹燥不適;爽身粉要慎用,因為粉狀顆粒會堵塞汗毛孔。

盜汗“盜”走了寶貴的健康

在未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下,全身出汗不止,如果是醒覺狀態下出汗,則稱為自汗;睡眠中出汗,醒後汗泄即止,則稱之為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

由於小兒皮膚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髒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

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得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血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使汗腺分泌汗液的功能加強,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

但是,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麵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欲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因此,盜汗應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藥,以免引起不良後果。發現盜汗現象後,應查明病因,及時治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注意休息和調理生活,加強營養。比如,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在飲食方麵,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等。

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使居住環境稍偏涼一些。患者的被褥、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晾曬,以保持幹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出汗雖好,但氣味糟糕卻不行

出汗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氣味糟糕卻是不行的。有種汗腺能分泌乳狀物,這種分泌物混合細菌後即散發體臭。以下是防止身體異味的方法。

1.注意腋窩護理。

如果白天進行鍛煉,一定要在運動完待腋窩涼下來後,再使用除臭劑。另外,腋毛易沾染細菌,因而剃掉腋毛能減少體臭。

2.保持清潔。

用除臭香皂清洗幹淨腋窩和胯部,還應勤洗衣服,因為髒衣服有汗臭味。

3.戒食大蒜。

調味食物,特別是用大蒜製作的食物能增加身體的異味。如果覺得某種食物或調料是導致問題的原因,那麼從食物中除去它們。

4.選擇合適的“武器”。

抗汗劑能減少多達50%的汗液,但不能遮住異味。除臭劑能有助於減少異味,但對抑製出汗沒有任何作用。如果出汗厲害,最好選用含有氯化鋁的抗汗劑而不是除臭劑,因為減少汗液量比力圖遮蓋異味更有效。

皮膚上的“紅蜘蛛”

麵部、頸部和上胸部出現鮮紅色的痣,有一中心點,而周圍呈細發形輻射狀,形如蜘蛛足,故此得名。蜘蛛痣是慢性肝病的一項重要體征之一,特別是蜘蛛痣數目較多,形態典型,或者間斷出現並長期持續不退,或原有陳舊性蜘蛛痣突然增大,或同時出現多個新痣時,尤應考慮有肝硬化、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及肝癌等肝病的可能。

蜘蛛痣的形成是由於血液中雌激素濃度增高,引起毛細血管擴張所致。雌激素代謝在肝髒中進行,當肝髒功能受損時,它就會在體內積蓄而出現毛細血管擴張,成為蜘蛛痣。因此,蜘蛛痣與肝病關係較為密切。

雌激素是主要由女性卵巢生成的一種性激素。腎上腺也能產生一些雌激素,所以男女皆可出現蜘蛛痣。當然,蜘蛛痣還可見於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柯興氏病等,也偶見於正常人。

從皮膚顏色看身體異常

皮膚的顏色因人種、年齡、日曬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對判斷疾病有很大幫助。如果皮膚的顏色在短期內與平時的膚色有了較大的改變,並排除了正常的外來影響,如日曬等,就要考慮疾病發生的可能。

1.皮膚蒼白。

可見於寒冷、驚恐、虛脫以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貧血、內髒出血等。

2.色素沉著。

肝硬變、肝癌晚期、黑熱病、瘧疾以及服用某些藥物,如砷劑、抗癌藥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膚色素沉著。僅在口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端的掌麵出現黑色小斑點狀的色素沉著,往往見於胃腸息肉病。

3.皮膚黃褐斑。

婦女在妊娠三四個月以後,臉上可出現對稱性黃褐色或淡黑色斑,大小不等,多分布在兩頰、前額、眉毛周圍,也可在鼻梁或上唇等處,這種黑褐色斑稱為妊娠性黃褐斑。

黃褐斑絕大多數沒有病理性意義,僅有少數與全身性疾病有關,常見於慢性肝病或女性生殖係統疾病,如子宮腫瘤、卵巢腫瘤、月經不調或閉經等。

本病也多見於口服避孕藥的婦女,據統計占服藥者的20%。另外,日光是本病的一種促發因素,故黃褐斑患者應避免日光照射。

4.皮膚發紅。

一般出現於大葉性肺炎、肺結核、猩紅熱等發熱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皮膚持久性發紅則往往是柯興氏綜合征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表現。

係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可在其兩頰和鼻梁部位的皮上見到蝶形紅斑,為鮮紅或紫紅色,邊緣可清楚亦可模糊,表麵光滑。

5.皮膚青紫。

如果血液中的還原血紅蛋白增多,則皮膚可呈青紫色,醫學上稱為發紺,常常在舌、唇、耳廓、麵頰、肢端最為明顯。

6.深褐色或暗紫色。

皮膚呈深褐色或暗紫色,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或晚期肺源性心髒病所致。

7.皮膚變黃。

患黃疸時,皮膚黏膜可呈黃色。早期或輕微時僅出現於白眼球以及軟齶黏膜,比較明顯時才可見於皮膚,一般在膽道阻塞,肝細胞受損如病毒性肝炎、肝硬變以及溶血性貧血病人的身上可以見到。

另外,過多食用胡蘿卜、南瓜、橘子汁等蔬菜或果汁,可使血液中胡蘿卜素的含量增加,致使皮膚變黃,但一般僅出現在手掌、足底的皮膚。患有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的人,皮膚上常有大塊棕黃色色素斑。

總之,對於皮膚顏色的變化,既不可神經過敏,也不可疏忽大意。

壽斑並非長壽的征象,而是邁向衰老的標誌

壯年之後,有些人的臉上、手背、小腿、足背和軀體等部位出現一些褐色的斑點,即人們常說的壽斑,其實它非但不是長壽的征象,而是人體步向衰老的信號。

褐斑不癢也不痛,皮膚病學上稱之為脂溢性角化病,醫學上把這種褐斑稱做老年斑。當人步向衰老的時候,在身體組織細胞內會形成一種被稱為不溶性脂褐質色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人體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脂質過氧化物,這種廢物難以被細胞本身所排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進而普遍存積於人體的所有組織中。

脂褐質色素不僅在皮膚表麵沉著,在人體組織內也會形成。研究人員通過電鏡觀察,發現人的神經細胞內有隨著年齡增多的色素斑,在人的心肌纖維中也有色素斑點沉著。

老年性色素斑可沉著在腦組織、肝髒、腎上腺等重要器官內,這種物質對腦功能的影響極大,是導致老年性神經功能不全、記憶與智力障礙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員認為,色素斑逐漸沉著,隨著其量的增多,最終使人體迅速呈現衰老。

人們一直想抑製它的生成,使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有人使用一種抗氧化劑在動物身上做實驗,想通過阻斷過氧化連鎖反應,幹擾脂褐質色素的形成,實驗已取得初步成果。

現經醫學證實,經常食用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可使脂褐質色素的積累降低,特別是抑製肝細胞內脂褐質色素生成的功效尤為明顯。另外,經常進行適量的運動,可減緩脂褐質色素在血管上沉著,並能防止血管變性。

總之,衰老是諸多因素作用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壽斑的形成隻是人體衰老的一個信號,並不意味著人生暮日的到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延緩人體衰老的進程是完全有可能的。

關注皮膚角化,別讓它變成皮膚癌

皮膚角化是指皮膚上出現帶鱗屑、幹燥、扁平的無痛褐色斑塊,常見於暴露在衣服外的部位,如麵部和手背,可持續蔓延數月或數年。

該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長年累月地在陽光照射下工作的海員和農民等。皮膚角化如不加以治療,有少部分病例可能會演變成皮膚癌。

為了預防出現皮膚角化,外出時可穿戴那些能讓身體免受暴曬的衣物。出現了皮膚角化,切不可自行處理,特別是那些皮膚白皙之人,應該去醫院及早治療,以防止演變成皮膚癌。即使真的演變成皮膚癌,手術後仍有可能完全治愈。

平時不要摩擦、腐蝕、刺激體表黑痣,以防癌變

痣分為平痣、斑痣、雀斑樣痣、毛痣等,幾乎人人體表都有痣。

有人為生黑痣而擔憂,其實黑痣是含有黑色素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通常不發生或很少發生惡性病變。有極個別的痣因生長的部位較敏感,如生在手掌、腳底、腳跟、腰部和生殖器等處,較易受到外界的摩擦和刺激,有時會癌變,發展成惡性黑素瘤。雖然這種癌變的可能性僅有萬分之一,但是一旦出現就非同小可,因此應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

體表黑痣惡變時,其生長迅速,顏色加深並不均勻,底部出現硬結,黑痣變得大而硬;痣的基底出現結節樣浸潤,有灼熱、刺癢或微痛感;黑色素向周圍擴散,痣的四周出現若幹新的小黑痣,呈衛星樣散布,或者色痣在切除或破壞性治療後,又在四周出現衛星樣小黑痣。

黑素瘤是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如果能及時發現與及時處理,有2/3的患者是可以治愈的。所以,人們應清楚自己的身上有哪幾處黑痣,並注意觀察它們的變化。

平時不要去摩擦、腐蝕、刺激黑痣,以防止細胞迅速分化,造成癌變。遊泳時應塗防曬油,日照強烈時應穿防曬衣,以防日曬,熱天應減少戶外活動。

如發現有出血性病變,或者超過鉛筆頭或橡皮頭直徑的黑痣就應及早就醫。對突然增大、顏色加深、表麵粗糙角化的黑痣,應特別重視,須及早去醫院請醫生診治。

切勿相信所謂的點痣術。他們常用高濃度的石灰水、燒堿、硝酸銀等燒灼、腐蝕破壞組織,這樣不僅會形成疤痕,更有激發黑痣癌變的危險。

如果麵部長有痣,不要有意無意地刺激它,如擠捏、拔毛等。這些都容易引起糜爛,從而導致癌變。有人統計,由點痣術及擠捏等造成癌變的,占痣癌變總人數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