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一種神奇的傳音裝置
耳朵就是一個雷達係統,它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信息。當寶寶在媽媽肚子裏第16周時,耳朵就開始工作了。
每個人的耳朵都不大一樣。一般來說,在天氣較冷的地方生活的人,耳朵都較小,而在天氣較熱的地方生活的人,耳朵都比較大,可能是調節體內熱量而長期自然選擇的緣故。
耳朵的結構類似喇叭,可以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部分。外耳接收外界的聲波,並使之沿著耳道引起鼓膜振動。中耳鼓膜的振動引起三塊小骨頭——錘骨、砧骨、鐙骨振動,將聲音傳到內耳。內耳可產生神經衝動,並沿聽神經傳到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神奇的聽力開始於外耳的皮膚和軟骨,它們收集聲波,並把聲波傳到纖維質的隔開外耳和中耳的圓形鼓膜,鼓膜隨著形成聲音的空氣壓力的變化而振動。
外耳接收外界的聲波,並使之沿著耳道向內傳遞。從外耳向內,有一條2.5厘米的通道通向耳鼓室。這條管道是彎曲的,保護著耳內部件。管道內有大量毛發和分泌蠟質的腺體,像粘蠅紙那樣擋住昆蟲、灰塵和其他可能有刺激性的東西。
中耳是傳導聲音的主要部分,由鼓膜、鼓室、咽鼓管和乳突組成。鼓膜橫徑不到1.25厘米,是質地堅硬、繃得緊緊的一張薄膜,錯綜複雜的聽覺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當接收到聲波之後,鼓膜產生相應的振動,把信號傳遞進去。中耳借鼓膜與外耳道相隔,又借咽鼓管與咽相通,而咽又借口、鼻與外界相通。因此,鼓膜的內麵和外麵均承受著大氣壓力。正常時,鼓膜兩麵所受的大氣壓力相等,處於平衡狀態。若兩麵所受的壓力不等,就會影響鼓膜的正常位置和緊張度,從而使人感到不適。
飛行員在飛向高空後,由於高空大氣壓力較低,需要經常做吞咽動作,使咽喉管開放。借以維持鼓膜內、外兩麵壓力平衡,就是這個道理。
鼓室內的錘骨、砧骨和鐙骨三塊聽小骨鉸接在一起,它們是人體內最小的骨頭,三塊聽小骨加起來的總重量不超過50毫克。這三塊小骨的任務是使耳鼓的微小運作加快,把它放大22倍後,再通過一個附著於鐙骨的橢圓的窗口,傳送到內耳。
內耳是真正的聽覺器官,它位於一個堡壘狀的洞穴內。洞穴裏充滿水樣液體。內耳的主要聽覺部件是蝸牛狀耳蝸,耳蝸內部是螺旋形的,裏麵點綴著數千個毛細胞。
當中耳的鐙骨將振動傳遞至內耳的橢圓形窗口時,即可引起耳蝸內的液體發生振動,並導致毛細胞在水樣液中擺動,就像海草在潮水中擺動一樣。
這樣擺動產生的一股電流輸入到聽神經,此後再通往腦部。耳蝸有可能輸入數以千計的電信息,腦的任務就是整理這些數據,把它們變換成有意義的音響。
以上是由空氣傳播的聲音,耳朵還能通過骨傳播聽到聲音。說話時,聲音的一部分從嘴中發出,引起鼓膜振動,另外一部分直接通過上、下頜骨傳到內耳的液體。就這樣,自己聽到的聲音與旁邊人聽到的很不一樣。
聽覺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要的交流渠道,然而,最重要的是聽覺使我們感知環境而產生安全感和參與感。聽覺對健康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善待耳朵就是善待我們的身體。
聽覺信息怎樣在耳中傳輸
外界傳到耳朵的聲波振動鼓膜,鼓膜的振動傳入中耳,在錘骨、砧骨和鐙骨三個聽小骨的作用下,聲波的振幅增強,然後被傳送到耳蝸。耳蝸中有一個螺旋器,它是一個感受器,裏麵的毛細胞把感覺到的振動轉化為電信號。
第八對腦神經是前庭蝸神經,又名位聽神經,由傳送聽覺信息的蝸神經和傳送平衡覺信息的前庭神經組成。蝸神經的神經元位於螺旋神經節中,為第一級神經元,它負責接收來自螺旋器毛細胞的聽覺信息。蝸神經在進入腦之前和前庭神經會合,然後從延髓和腦橋的交界處進入大腦,一直延伸到蝸神經核。
第二級神經元起自耳蝸複核,一部分沿腦幹上行,另一部分經上橄欖核通向中腦背麵的下丘。第三級神經元和第四級神經元由下丘發出,通向丘腦後部的內側膝狀體,在這裏交換神經元後延伸到大腦皮質顳葉的聽覺區顳橫回,顳橫回對聲音刺激進行頻譜分析並理解其含義。
聽覺傳導通路由交叉性和非交叉性兩種纖維構成,其中多數為交叉後通向對側的纖維。一般認為,右半球對音樂的感知比左半球靈敏。把同等難度的幾首流行樂曲分成兩組,讓被測試者一隻耳朵聽樂曲,另一隻耳朵聽雜音,比較一下對樂曲判斷的準確率就會發現,左耳聽的樂曲準確率要高。
如果聽覺傳導通路的兩側完全平衡對稱,左右耳的準確率應該是一樣的,但是樂曲由左耳直接進入對音樂敏感的右腦時效果卻要好一些,這說明大部分信息還是交叉後進入腦的另一側的。
科學用耳與護耳
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是耳道皮膚正常分泌物混合皮屑等形成的。耵聹暴露在空氣中易幹燥,形成小片物。有時過多的耵聹和外耳道脫落的上皮、灰塵混在一起,可形成大的硬塊,阻塞了外耳道,醫學上叫耵聹栓塞。如外耳道因瘢痕狹窄、耳毛過多,或有慢性炎症等原因影響排出時,發生耵聹栓塞的機會就多些。
耳朵發癢時,有的人就隨便用發卡、耳挖子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不僅能止癢,還能清除耳道裏麵的耳屎,給人帶來一些舒適感。然而,這種行為對耳朵健康有著很大的潛在危害。俗話說“耳不掏不聾”,即使掏耳時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習慣,頻繁掏耳,也易引起一些麻煩。
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掏耳時很容易傷及鼓膜,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甚至導致中耳炎。外耳道的皮膚非常嬌嫩,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兒童由於耳道比較細嫩,容易受傷感染,所以更應避免掏挖。
其實,一般少量的屑狀耵聹,吃東西咀嚼張口時,多數隨著下頜關節運動自行排出。大塊硬結的耵聹,應該請耳科醫生用專門工具取出,千萬別自己掏。
人類的聽覺幾乎從一出生就開始減退。隨著年齡的增大,組織逐年失去彈性,毛細胞也就退化了,鈣質沉積物侵入了關鍵部位,聽覺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聽力障礙不僅直接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和睦,也妨礙了他們與社會正常的溝通。由此造成的交流障礙,也會使他們感到自卑和孤獨。
聽力的維護關鍵在於“聽力好的時候注意保護,聽力下降時盡早進行幹預”。不要因為年輕時聽力較好而忽視對耳的保護。耳朵受到傷害通常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比如在酒吧看節目,到迪廳蹦迪,去KTV唱歌,聽大音量的隨身聽等。
享受的同時不能忽視耳朵的健康,要盡量少用耳塞聽音樂或接聽手機,少去甚至不去噪音大的娛樂場所。在娛樂時,最好每隔十幾分鍾出去休息一下。
洗澡、洗頭、遊泳時要注意保護耳朵,不要讓水灌進耳朵裏。遊泳上岸後,及時排出外耳道的積水,盡量避免感染。在遇到突然發生的巨響時,應立即用雙手捂住耳朵或張開嘴巴,來維持鼓膜內外壓力的平衡,以防止噪聲對內耳造成衝擊傷。
有時小孩不聽話,家長教育一下也是必要的,但是千萬要記得不能打臉,這樣很容易傷著耳朵,後悔可就來不及了。坐飛機起飛及降落時,要張開嘴呼吸,原因就是要保持鼓膜內外的壓力平衡,以免造成外傷性耳聾。
對於一些常在噪音環境中工作的人們,有條件的盡量隔一段時間停止工作,以緩解噪音對耳朵的壓力,要盡量減少工作以外時間對耳朵的各種傷害。
雖然老年人的聽力下降是一種自然規律,但是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可以延緩聽力的下降。例如,注意飲食衛生,少吃高脂肪食物,戒除嗜煙和酗酒習慣,治療和控製相應疾病,避免接觸噪聲,慎用耳毒性藥物,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態,適當進行體育活動等等。而且通過正確地選擇、驗配助聽器,可以有效地補償聽力。
噪音是耳朵的頭號敵人
城市中,此起彼伏的汽車、摩托車的尖叫聲,沿著各條街道傳播,無所不在,無孔不入,鑽進我們的耳朵,不僅令人煩躁,而且也使耳聾發病率日漸升高。
低音調的聲音敲打鼓膜時,肌肉可以拉緊鼓膜。這種情況,人類的祖先已習以為常了。而現代文明帶來的高音調響聲,如噴氣式飛機的轟鳴聲、鉚釘機的砰砰聲等,正在日複一日地蠶食著我們的聽力。
噪聲汙染對聽力的損傷極大。在噪聲大的行業工作的工人有可能發生聽覺困難,搖擺舞樂師幾年後有可能需要戴助聽器。因此,不要以為自己能適應今天的刺耳噪聲。
不規律、高強度刺激的噪音,不但會引起心理不適,更會傷害聽力。很多人覺得自己年輕、體格好,不會出現聽力下降的毛病,偶爾有點耳鳴、耳悶也無所謂。但是,噪音對聽力是緩慢的、進行性的損傷,而且很難治,它會由偶爾耳鳴變成高調、頻繁的耳鳴,引起聽覺衰弱、耳疲勞,甚至出現失聰。
在美國,75%的老年性耳聾是因長期處於高分貝噪聲環境中引起的。瞬間過大的噪聲或長期的噪聲都可使聽覺器官疲勞,造成耳的小血管痙攣,導致內耳供血不足,引起聽力下降。
MP3、MP4等高科技數碼產品越來越多地融入我們的生活。個性率真的年輕人,塞上耳機就可以邊走邊聽音樂,樣子確實比較酷。長時間用耳塞式耳機聽音樂,不但耳朵會痛得厲害,還會因此對聽力造成傷害。
耳機塞在耳朵裏,離鼓膜很近,鼓膜在特殊的環境中連續幾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地振動,反複受刺激,特別容易出現鼓膜疲勞。
對於一些睡前還戴著耳機聽音樂,並不知不覺中睡著了整夜都沒關機的人來說,危害就更大。因為長時間的聲音刺激會從鼓膜經骨鏈傳到耳蝸,導致耳蝸微循環障礙,並造成耳蝸內負責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和螺旋神經損傷,造成噪聲性耳聾和耳鳴。因此,不要長時間用耳機聽音樂,最好每次不超過一小時,一天不要超過兩小時,尤其是睡覺時一定要摘掉。
如果所處的地方聲音大到要大聲叫喊才能聽到別人的聲音的話,那麼就已處在破壞耳朵的危險之中了,比如在電動機器轟鳴的車間、射擊場等。
要麼從噪音區離開,要麼采取保護措施。特製的用來隔音的耳塞或耳罩會起到極好的效果。盡管耳罩可以更好地隔音,但並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適用。
比如,去聽音樂會,戴隔音罩就與去那裏的目的完全相左。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選擇泡沫耳塞,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其實,在任何音樂會上,隻要有音響係統,即使戴著耳塞去聽,也會感到演出還是很不錯。很多音樂家在舞台上都戴著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