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鋒相對的鬥爭43(1 / 2)

43

林彪同李作鵬坐一輛吉普車,很高興地離開秀水河子,在車上,林彪口授了一份致中央和東北局的電報:“……此次戰鬥,數月來戰略戰術思想上的懷疑,均取得不約而同的一致認識,證明過去敵集中兵力攻錦州及阜新時我不與敵決戰是一個無形的重大勝利,否則今日局麵甚狼狽與困難,更加確定了在戰役上仍應采取待敵分散以多勝少的原則,在戰術上更確定了夜戰的原則。不過經過此次勝利後,敵士氣下降及我本身條件逐漸改善,故今後打仗是可以較過去放手一點了,同時對非美械師及較弱的部隊的打法應放手些,但在目前階段上仍以穩打為主。以上經驗教訓待報。”杜聿明躺在錦州醫院的病床上,閱了第十三軍的戰報,得知一個整團在秀水河子被殲滅後,驚出一身涼汗。他對趙家驤說:“第十三軍戰鬥力弱,長官指揮無力,讓共軍鑽了空子。”但趙家驤卻頗為憂慮地回答:“一個整團被殲恐非好兆頭,我軍控製現有地區已屬不易,若接收整個東北,非調兵不可。”杜聿明點頭道:“你擬一個電報,向委座申述,以秀水河子之戰看來,共軍日益強大,戰略戰術非常機動神速,勢非增加兵力不可……”2月18日,杜聿明乘飛機到北平治病,他躺在病床上經過思考,決定向蔣介石推薦戰功卓著的抗戰名將鄭洞國任東北保安副司令。杜之所以保薦鄭洞國,是因為蔣介石的心腹大將們都瞄準了東北這個大肥缺,連陳誠、胡宗南都有此意,他想自己打出來的江山,怎能拱手讓別人?於是想到了自己兩度同學、最老搭檔——鄭洞國,讓他先在東北頂著,蔣介石才能放心讓自己治病。但蔣介石還是不放心,先是派特務頭子戴笠到北平醫院看望;後來杜在3月17日做了大手術,刀口尚未愈合,蔣又派了抗日名將範漢傑來東北任保安副司令。杜聿明心涼了半截,他知道範漢傑名義上是協助熊式輝作戰,實際是來接自己保安司令職位。

在此期間,美軍第七艦隊全力支援,蔣介石從廣州、上海、越南等地,將其精銳新一軍、第七十一軍、第九十三軍及第六十軍,先後運抵秦皇島增援東北,使東北的蔣軍猛增至7個軍28.5萬兵力。

二、張莘夫事件

1946年1月7日,國民黨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成員張莘夫,奉熊式輝、張家敖派遣,隨蘇軍代表一起自長春去撫順接收煤礦。張到沈陽後聽說撫順有中共軍隊,要求蘇軍派人護送,蘇軍馬利中將說,撫順駐有蘇軍,已經聯係好了,安全沒有問題。於是張莘夫帶著隨員5人和衛兵7人,乘火車抵撫順。到了煤礦事務所,蘇聯駐軍司令問:“你們是幹什麼的?”張莘夫詫異道:“奉東北行營熊主任之命前來接收煤礦。馬利中將不是與你們聯係好了嗎?”那位司令臉一板,說:“什麼聯係好了?我不知道有這件事。”張莘夫再三說明,蘇軍司令不耐煩起來,讓人將他們一行帶到一所房子住下。第二天,幾名蘇軍士兵引來一隊中國軍警。一位軍警對張莘夫說:“我是撫順公安局局長,此地是解放區,未經許可任何武裝不得來犯。你帶7名武裝分子,應該受到懲罰。”張莘夫一聽,氣得暴跳如雷,要求與蘇軍司令說話,蘇軍司令來後,張說:“你必須負責我們的安全,我要與沈陽的馬利中將通電話。”

1月16日下午4時,蘇軍司令來說:奉馬利中將之命將護送張莘夫回沈陽,並說當地公安局不允許7名武裝人員離開。張莘夫隻好帶著5名隨員隨蘇軍去火車站。蘇軍將他們送上車,便吹口哨走了。火車行至撫順西郊李石寨,已是晚上8時,忽遇一夥劫匪。張莘夫等人被綁架到附近一個小山丘,被刺刀捅死。這就是“張莘夫事件”。

2月10日,重慶各報披露了這一消息。恰巧在這一天美、英兩國公布了《雅爾塔協定》密約。隨即在中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反蘇浪潮。國民黨當局更是開動宣傳機器大造輿論,反動文人也在報紙上撰寫煽動反蘇反共文章,知識界、教育界人士出於愛國主義熱情也卷入了這一浪潮。這一天,重慶、南京、昆明等大中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學生遊行示威。國民黨利用學生和群眾的愛國熱情,渾水摸魚,推波助瀾,將反對蘇聯在東北的霸權行徑導向反對中國共產黨,一夥國民黨特務混入遊行隊伍,借機搗毀了《新華日報》社。美、英等國也乘機向蘇聯提出抗議。

中國各地反蘇反共浪潮再次激怒了莫斯科。斯大林對莫洛托夫外長說:“蘇聯延期撤軍不是他們請求的嗎?現在怎麼反過來指責我們賴在滿洲不走!撤!立即通知所有在滿洲的蘇軍全部撤離。不過,別讓那個愛搞東方式陰謀的蔣介石太順心。”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接到莫斯科的指示,立即部署軍隊撤離,並於3月8日將撫順、吉林交給民主聯軍接收。蘇軍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紅軍3月13日撤離沈陽,希望民主聯軍派兵占領沈陽。這位蘇軍代表還聲稱一切蘇軍撤走地區,中共可自由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