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鋒相對的鬥爭44(2 / 2)

4月6日,周恩來又致電中央:東北情況已變,許多問題必須重新估計,陳誠透露出要接收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美國企圖幫蔣接收長春。這樣,非打不足以刹其風。

各方麵的因素促成了林彪在四平大戰一場的決心。同時,南滿軍區第三、第四縱隊仍要堅守本溪,以牽製沈陽蔣軍不敢傾巢北進。

在國民黨方麵。4月5日,熊式輝將東北行營由錦州遷往沈陽。此時,蘇軍正大步後撤,而蔣軍主力卻遲滯於沈陽附近,北麵受阻於四平以南;南麵又受本溪民主聯軍牽製。熊式輝心急如焚,一麵讓行政人員尾隨蘇軍接收,盡量收編當地偽滿軍警和土匪武裝維持秩序;一麵部署兵力企圖攻占本溪,以解北進後顧之憂。

4月8日,蔣軍第五十二軍軍長趙公武指揮3個師的兵力二犯本溪。同上次戰鬥如出一轍,兵分兩路,一路由撫順出發,一路由遼陽出發,分路合擊。趙公武親率第五十二師這一路,他看準民主聯軍防線第七、第九旅的結合部,實施猛攻,一舉突破防線進占小四家屯、石富屯地區;另一路第十四師遇頑強阻擊,不能按時抵達預定地區;其第二十五師於黃昏時陷於民主聯軍的包圍,被殲一個團,另一個團集體放下武器投降,師部也受到圍攻,師長劉世懋見勢不妙,率殘部化裝潛逃後被擊斃。第十四師也受到重創。第五十二師軍心動搖,全線潰退,民主聯軍乘勝追擊,趙公武險些被活捉。

向四平推進的蔣軍也陷於困境。由於中蘇協定有中長路由中蘇共同經營條款,蘇方不允許蔣軍利用鐵路運兵;國民黨東北保安副司令官梁華盛隻得指揮新一軍和第七十一軍沿公路前進。時值春季,正是東北大地冰雪融化季節,道路泥濘,美式重型裝備如汽車、大炮經常深陷泥中,致使部隊行動緩慢,而輕裝的民主聯軍則頻繁出擊,蔣軍一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4月8日,新一軍呈扇麵向前推進,第三十八師第十旅其先頭部隊行至泉頭以西地區,林彪率萬毅縱隊之第一師、第三師第八旅、第十旅共12個團兵力,早在此布下一個口袋陣。當晚,民主聯軍對鑽入口袋的蔣軍展開進攻。這是民主聯軍第一次與號稱“天下第一軍”的新一軍交戰,林彪為了摸清對手的實力,親臨火線視察戰鬥。戰鬥至9日天亮,由於包圍不嚴,讓蔣軍突圍成功,隻殲滅了4個連。

四、四平街保衛戰

上麵已述,四平的保衛戰是各方麵因素促成的,林彪很不想打這個仗,4月11日他給東北局電報說:“在此情況下,即蔣介石繼續增兵東北情況下,我固守四平和奪取長春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軍方針似應以消滅敵人為主,而不以保衛城市,以免被迫作戰,其結果既不能保衛城市又損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後雖有利條件亦不能殲滅敵人,固我意目前方針似應脫離被迫作戰,采取主動進攻。對於難奪取與鞏固之城市,則不必過分勉強去爭取,以免束縛軍隊行動。”

就在四平保衛戰激烈進行的4月27日,毛澤東又致電林彪:“1.四平守軍甚為英勇,望傳令嘉獎;2.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一至兩個團),化四平街為馬德裏。”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為什麼下這大決心打這一仗?從全麵從上層考慮,當時美國考慮到蘇美關係,急欲停戰,並派專機接周恩來再到重慶談判,中共中央估計數天內便可派停戰小組到東北,為了有利於東北的和平談判,所以決心在四平打個好仗,如果四平保衛戰堅持到談判這一天,中共便擁了半個東北的天下。

而林彪為什麼不想打這一仗?因為林彪是從東北的局部出發,又從東北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問題,在蔣介石不斷增兵東北、和平的實現明顯不可能、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應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應固守一城一地。雖然林彪當時的想法和提出的方針是對的,但當全局與局部發生矛盾時,局部要服從全局,這是共產黨人必須遵守的原則。因此,四平保衛戰這一仗非要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