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症狀表現
感冒是小兒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一個孩子在一年內往往反複發生感冒數次之多,尤其是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容易感冒。
1.小兒感冒輕重程度相差很大,輕者,隻是流清水鼻涕、鼻塞、噴嚏、或者伴有流淚、微咳、咽部不適。一般3~4天能自愈。有時也伴有發熱、咽痛、扁桃體發炎以及淋巴結腫大。發熱可持續2~3天至1周左右。小兒感冒時還常常伴有嘔吐、腹瀉。
2.重者,體溫高達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頭痛、全身無力、食欲減退,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狀。
產生原因
引起感冒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病毒的種類很多,而且十分容易發生變異。所以,孩子對感冒一般沒有免疫力,如果原本孩子的體質和抵抗力就弱,反複發生感冒的可能性就更大。
應對方法
可給孩子服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通過殺滅或抑製細菌成長而起到抗感染作用。治療感冒合並細菌性感染,一般需用足量抗生素7~10天,而且每天要服藥2~4次。
家庭護理
1.讓寶寶充分休息,年齡越小,越需要休息,待症狀消失後才能恢複自由活動。
2.按時服藥。就大多數感冒而言,多數是由於病毒所致,抗菌藥物無效,特別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無效,濫用抗生素會引起機體菌群失調,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
3.寶寶感冒發熱期,應根據寶寶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別給予流食或麵條、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寶寶應暫時減少次數,以免發生吐瀉等消化不良症狀。
4.居室安靜,空氣新鮮,禁煙,溫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濕,有喉炎症狀時更應注意,這樣才能讓寶寶早日康複。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者發生並發症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免發生意外。
猩紅熱
症狀表現
猩紅熱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炎及皮疹為特征。
1.潛伏期一般為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起病急驟,寒戰、發熱,體溫一般為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有發生驚厥或譫妄者。寶寶全身不適,咽痛明顯,影響進食。咽及扁桃體明顯充血,亦可見膿性滲出物。舌質紅,乳頭紅腫如楊梅,稱楊梅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增大,有觸痛感。
2.皮疹於發病後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腹股溝及頸部,24小時內遍及全身。皮疹為彌漫猩紅色約針頭大的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如寒冷時的雞皮樣疹,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麵頰部潮紅、無丘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為口周蒼白圈。於皮膚皺折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其間有針尖大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橫行“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見黏膜疹,充血或出血點。出疹期仍發熱。
產生原因
猩紅熱是由A組B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應對方法
1.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黴素G,療程7~10天。對青黴素過敏者可口服紅黴素,或頭孢菌素類藥物,療程不得少於7天。重者可靜脈給藥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
2.目前此病沒有自動免疫製劑,預防感染的散播。隔離患兒,至咽培養連續兩次陰性後解除隔離。對體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觸者,應服複方磺胺甲唑或注射青黴素預防。帶菌者應接受10天青黴素治療。
3.盡早發現,早用青黴素治療能很快治愈。重症病人及伴有嚴重化膿病灶者已很少見到,但猩紅熱恢複後變態反應性的腎炎或風濕熱仍有發生,應加以注意。
家庭護理
1.急性期寶寶應臥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
2.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
3.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百日咳
症狀表現
百日咳是寶寶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寶寶患本病時易有窒息、肺炎、腦病等並發症,病死率高。近年來幼嬰及成人發病有增多趨勢。
全年均可發病,雖以冬春季較多。但6、7、8月份發生流行高峰也不少見。多為散發,也可呈流行性。其特征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並伴有特殊的吸氣吼聲,病程較長,可達數周甚至3個月左右。
產生原因
百日咳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病人(包括不典型的病例)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無症狀帶菌者也可傳播本病。由於該菌在體外生存能力弱,因此通過其他物品間接傳染的可能性小。潛伏期末至發病6周內傳染性大。
應對方法
一般療法
按呼吸道隔離,保持空氣新鮮,避免一切可誘發痙咳的因素。良好護理可以預防並發症。
抗生素治療
應用於卡他期或痙咳期早期,可降低傳染性,減輕症狀並縮短病程。
對症治療
祛痰止咳劑如氯化銨等。沙丁胺醇0.5毫克/千克能減輕咳嗽症狀。氯丙嗪等可減少夜間咳嗽,有利睡眠。
並發症的治療
按並發病種,給予相應治療。
皮質激素
短期應用於危重患者,如幼嬰或有腦病者。潑尼鬆15~20毫克/日,口服。或氫化可的鬆靜脈給藥。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家庭護理
1.隔離傳染源。對本病患者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是重要的預防環節。隔離期自發病開始,為期7周;或痙咳開始,為期4周。密切接觸的易感兒需檢疫3周。成人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觸寶寶,疫源地隻需通風換氣。
2.藥物預防。寶寶接觸病人後,即給紅黴素每日50毫克/千克,分4次口服,連用10~14天,效果較好。
麻疹
症狀表現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症狀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為其特征。本病傳染性極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潛伏期較規則,在10天左右,有被動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潛伏期可有低熱。典型兒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前驅期
從發病到出疹3~5日。主要症狀有發熱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狀。一般發熱低到中度,亦有突發高熱伴驚厥者。流鼻涕、刺激性幹咳、眼結膜充血、流淚、畏光等日漸加重,精神不振、厭食、肺部可聞到幹音。
出疹期
起病約3~5日後,全身症狀及上呼吸道症狀加劇,體溫可高達40℃,精神萎靡、嗜睡、厭食。首先在耳後、發髻出現皮疹,迅速發展到麵頸部。一日內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3日內遍及手心、足底,此時頭麵部皮疹已可開始隱退。皮疹2~3毫米大小,初呈淡紅色,後漸密集呈鮮紅色,進而轉為暗紅色,疹間皮膚正常。出疹時全身淋巴結、肝、脾可腫大,肺部可聞幹粗音。
恢複期
皮疹出齊後按出疹順序隱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麩樣脫屑。
應對方法
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咳嗽嚴重時予以鎮咳藥等。體弱病重者可早期給丙種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
家庭護理
1.應臥床休息,單間隔離,居室空氣新鮮,保持適當溫度和濕度,衣被不宜過多,眼、鼻、口腔、皮膚保持清潔。飲食宜豐富、營養、易消化,並應多喂溫開水。不可忌嘴,恢複期應加餐。
2.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關鍵,故對易感人群實施計劃免疫十分重要。如發現麻疹病人,則應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傳播和流行。
流腦
症狀表現
流腦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稱,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空氣飛沫等傳播,具有傳染性。發熱、頭痛、嘔吐、發病季節一般為冬末春初。腦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隱性感染,據統計60%~70%為無症狀,帶菌者約30%為深呼吸,到感染型和出血型1%為典型流腦病人潛伏期為1~10天一般為2~3天。
產生原因
腦膜炎球菌屬奈瑟氏菌,為革蘭陰性球菌呈卵圓形常成對排列,該菌僅存在於人體。可從帶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腦脊液和皮膚瘀點中檢出腦脊液中的細菌,多見於中性粒細胞內,少數在細胞外普通培養基上。
應對方法
1.抗菌治療
磺胺、青黴素及氯黴素類藥物。
2.其他抗生素
氨苄西林亦可應用劑量為每日150毫克/千克分次靜滴本藥和氯黴素對腦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均有抗菌活性,適用於病原菌不明顯的孩子。
3.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酒精擦浴、安乃近滴鼻或小劑量安乃近肌肉注射;頭痛可酌情用阿司匹林或用高滲葡萄糖靜注;驚厥時可用副醛0.2毫升/千克肌注或用10%水合氯醛灌腸。
家庭護理
腦膜炎雙球菌屬厭氧菌,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下易於繁殖。因此,平時要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室內常通風,勤曬衣被,寶寶盡量不要到人群密集和通風效果差的公共場所去。由於春天是傳染病多發的季節,氣候冷暖不定,所以要注意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
1.病室內應安靜通風,觀察患者血壓、皮膚淤斑、瞳孔、呼吸、體溫等病情變化。對重症、昏迷患者作好口腔及皮膚護理,防止並發症的發生。
2.病人飲食需給予易消化、有豐富營養的流汁或半流汁飲食。高熱患者應多飲開水,昏迷患者需加床擋,注意保護患者安全。
3.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避免強聲刺激,以防誘發驚嚇。
手、足、口病
症狀表現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多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有的寶寶可能有惡心嘔吐等症狀,以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幹燥脫掉(脫屑)。另外指趾端有比較堅硬的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同時在口腔裏如嘴唇、舌、口腔黏膜齒齦上也有水皰。
產生原因
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薩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足病。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通過汙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由口進入體內並在腸道增殖。
應對方法
1.服用抗病毒的藥物,如利巴韋林、嗎啉胍等。
2.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
3.口腔因有糜爛,導致寶寶吃東西困難時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飯後漱口。
4.局部可以塗金黴素魚肝油,減輕疼痛和促使糜爛麵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2等。
6.若伴有發熱時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該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會留下後遺症,但不是終身免疫,以後還會感染發病。
家庭護理
手、足、口病尚無特殊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通過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發生。
1.飯前便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寶寶洗手、勤洗澡,要喝白開水,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寶寶。
2.看護人接觸寶寶前、替寶寶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消毒。
3.患病期間不宜帶寶寶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4.寶寶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父母要及時對寶寶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寶寶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寶寶不必住院,可在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水痘
症狀表現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征。
1.本病潛伏期為14~15日。起病急、輕、中度發熱且出現皮疹,皮疹先發於頭皮、軀幹受壓部分,呈向心性分布。1~6日的出疹期內皮疹相繼分批出現。
2.大多見於1~10歲的兒童,潛伏期2~3周。起病較急,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迅即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型水皰,周圍明顯紅暈,有水皰的中央呈臍窩狀。2~3天水皰幹涸結痂,痂脫而愈,不留疤痕。皮損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顏部始,後見於軀幹、四肢。數目多少不定以軀幹為多,次於顏麵、頭部,四肢較少,掌蹠更少。黏膜亦常受侵,見於口腔、咽部、眼結膜、外陰、肛門等處。皮損常分批發生,因而丘疹、水皰和結痂往往同時存在,病程經過2~3周。若患兒抵抗力低下時,皮損可進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
產生原因
這是感染了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疾病,潛伏期約為2周。通過患者的噴嚏、咳嗽的飛沫或者接觸發疹者來傳播。由於傳染力很強,常見在托兒所、幼兒園等暴發群體性感染。
感染最初階段可見如蚊蟲叮咬般的紅色疹子,有時伴有38℃左右的。
應對方法
1.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至預防皮膚繼發感染,保持清潔避免瘙癢。
2.皰疹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局部可塗1%甲紫溶液,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抹。
3.早期采用阿精胞甘10毫克/千克/日或用阿昔洛韋8毫克/千克/日,用5~7天,或加用幹擾素,可抑製病毒的複製。
4.每日肌注維生素B12500~1000微克,也有一定的療效。
5.有繼發感染時可選用有效的抗毒素,水痘不宜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病毒播散。
家庭護理
1.本病的預防重點在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或出疹後7天。
2.對有接觸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內注射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價帶狀皰疹免疫血漿,以減少發病的危險性。
3.其汙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曬法消毒。
4.接觸水痘的易感者應留檢3周,也可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0.4~0.6毫升/千克)或者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5毫升,可明顯降低水痘的發病率,減輕症狀。
5.止癢但同時還要防止抓破水痘,這是護理的關鍵。應將嬰幼兒指甲剪短,如果嬰幼兒還是要抓癢,可以用手套套住嬰幼兒的手防止抓破水痘。醫院的止癢方法通常是使用加入抗組胺劑的軟膏,已經有抓破化膿現象的水皰,則使用加入抗生素的軟膏或者吃處方藥。塗軟膏時應細心且一個一個地塗。
6.口腔內如果起有水皰,應避免吃刺激性食物或者熱的食物,可吃些軟的易消化的食物。感染的最初期,也可以用抗病毒藥物來抑製發疹。
水皰變成瘡痂之前應避免洗澡,可以用淋浴衝洗臀部。另外如果水皰破遺很容易汙染衣物、被褥,應注意勤換內衣、睡衣、床單、枕頭等。
過了1歲可以隨時接種疫苗。但是即使接種了疫苗,也還是會有大約一兩成的嬰幼兒感染發病原因。如果感染了,也還是可以接種疫苗的,這樣可以減輕病症。
沙眼
症狀表現
沙眼是由沙眼包涵體引起的一種常見眼病,常常是累及角膜。
1.如果經過1年以上的病情演變,還可能出現眼淚減少,結膜幹燥、眼球粘連、眼瞼內翻倒睫、慢性淚囊炎、角膜混濁等嚴重並發症,造成視力明顯下降,甚至失明。
2.沙眼病人的眼淚和眼分泌物中含有沙眼衣原體。手是傳染沙眼的重要途徑。接觸病人的手、玩具、工具以及其他物品,均可使健康人得病。
3.沙眼多侵犯雙眼,初期病人可能沒有什麼異常感覺,有時僅有輕微的發癢及異物感,早晨起來眼睛有少量黏性分泌物(俗稱眼屎),也可有輕微的怕光、流淚等症狀,伴有繼發感染時症狀加重。
4.到了晚期,可發生並發症,如內翻倒睫。倒睫不但給病人造成刺激、流淚、摩擦、疼痛等症狀,還會刺激角膜,使角膜發生炎症、潰瘍及血管翳的形成,使透明的角膜變混濁,產生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
產生原因
是由沙眼衣原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
應對方法
寶寶一旦患上沙眼後,應迅速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並要持之以恒。通常,沙眼的治療要堅持3~6個月才能奏效。
1.可采用局部滴用眼藥水。常用15%~30%磺胺醋酰鈉眼藥水、0.1%利福平眼藥水、0.1%肽丁胺眼藥水等滴眼,每次1~3滴,每日3~4次,晚上可塗用金黴素眼藥膏。
2.局部塗擦或濾泡擠壓法。如果是濾泡較多的沙眼,可以讓醫生用海螵蛸或濾泡壓榨鑷破壞濾泡。每周1次,經過2~3次治療後即能見效,但不能根治,寶寶仍要配合進行藥物治療。
3.其他療法。輕症沙眼一般局部用藥即可,而重症活動性沙眼或並發角膜潰瘍的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磺胺藥或抗生素治療,如複方磺胺甲唑、多西環素、乙酰螺旋黴素等,也可以配合口服維生素AD丸,以促進角膜上皮的修複,減輕眼部不適。
家庭護理
由於沙眼會發生重複感染,所以治療時間長,不易治愈。預防沙眼在寶寶的日常生活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1.寶寶和大人的臉盆、毛巾要分開使用,特別是衛生間的固定洗臉盆,如果全家其用的話,要注意及時消毒。毛巾、手帕要經常洗曬,不要用髒手擦眼睛,外出遊玩時,也要盡量用流動的水洗臉。
2.定期帶寶寶去眼科醫院檢查,如果發現孩子患了沙眼,要及時治療,定期複查。
3.讓寶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合理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減少患病的機會。
肺炎
症狀表現
肺炎是兒童時期的一種常見病,多見於嬰幼兒,是目前引起5歲以下小兒死亡的首要原因。與一般肺炎不同,嬰幼兒肺炎有三大特點病情不典型、合並症多、死亡率高。
1.不同年齡、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多有發熱,但程度可從38℃左右的低熱到39℃甚至40℃的高熱。
2.較為頻繁,早期常為刺激性幹咳,以後程度可略為減輕;進入恢複期後常伴有痰液。
3.多出現在發熱、咳嗽之後。寶寶常常有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煩躁不安、輕度腹瀉或嘔吐等全身症狀。
4.寶寶常出現口周、鼻唇溝發紫症狀,而且呼吸加快,每分鍾可達60~80次,可有憋氣,兩側鼻翼一張一張的現象。就說明有肺炎的可能,就要趕緊到醫院診治了。
產生原因
嬰幼兒肺炎多由細菌(如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引起。
應對方法
小兒肺炎是臨床常見病,四季均易發生,以冬春季為多。如治療不徹底,易反複發作,影響孩子發育。小兒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也有不發熱而咳喘重者。其病因主要是小兒喜歡吃過甜、過鹹、油炸等食物,導致食積滯而生內熱,痰熱盛,風寒使肺氣不宣,生肺炎。
1.口服用藥,一日3次。
2.痰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吸痰或用超聲霧化吸入,液體配方為生理鹽水或蒸餾水30毫升,慶大黴素2萬U,a-糜蛋白酶5毫克,地塞米鬆1毫克,每次吸入10~15分,每日2~3次。
3.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根據年齡、病情輕重,以往用藥情況,參考藥物敏感試驗、選擇適當的抗感染藥物。
4.對重病肺炎生素治療,應以靜注或靜滴為主。
家庭護理
1.勤開窗戶,以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室溫以18℃~20℃為宜,並保持適當濕度約60%,以防呼吸道分泌物變幹而不易咳出。
2.保證寶寶充分休息。寶寶的房間要安靜,盡量減少探視;媽媽不僅要有愛心,還要細心,最好將測體溫、換尿布、喂藥等操作集中起來一次做完,以免影響寶寶的休息,因為寶寶的哭鬧、活動會使缺氧症狀加重,增加心髒及肺部的負擔,妨礙康複。
3.強化皮膚護理。寶寶發熱出汗多,要及時更換衣服,並用熱毛巾將汗水擦幹;同時,經常讓寶寶變換體位,減少肺部淤血,促進炎症吸收。還可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便於痰液順利排出。
4.補足水分。飲食要求易於消化、多水分、高熱量、高維生素。高熱病兒多給流質飲食,如牛奶、米湯、豆漿、蛋花湯、魚湯、牛肉湯、菜湯、果汁等;退熱後可加半流質飲食,如煮爛的麵條、米粥、豆腐花、蛋羹等。
哮喘
症狀表現
嬰幼兒哮喘,是指過敏體質者的支氣管對某些外來物質產生高度敏感反應,使支氣管痙攣、支氣管黏膜水腫充血,支氣管內分泌物增多,從而引起咳嗽、氣喘、多痰等一係列臨床症狀。
嬰幼兒哮喘發作時表現為突然發作性咳嗽、呼氣困難、喘息、痰多,多在晚上與清晨發作,嚴重時煩躁不安,不能平臥,白天症狀減輕或消失,反複發作,服用一般咳嗽藥和抗生素無效。
產生原因
哮喘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是患兒的過敏體質,寶寶的父母或親屬中也常有哮喘病或其他疾病;外因是花粉、灰塵、魚蝦、藥物、寄生蟲及發黴的玩具等。
應對方法
1.哮喘患兒應去有條件的醫院作過敏原檢查,找出過敏原因,可以針對過敏原作脫敏治療,還應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以減少發作。
2.吸入療法對支氣管哮喘提供了極有效的治療,但治療成功的關鍵要靠家長與醫生的合作,在醫生指導下,係統地用藥,絕不能發作時用藥,哮喘一停就停藥。
家庭護理
家長還要配合醫生對患兒進行自我管理,即對哮喘的發生及如何回避觸發因素有所了解,並能正確地應用吸入療法,對哮喘的發作進行預測,以及初步掌握發作時的一些應急措施,以減少前往急診室和住院的次數。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
症狀表現
急性支氣管炎或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在嬰幼兒時期發病較多、較重,常並發或繼發於上下呼吸道感染,合並成麻疹、百日咳、傷寒及其他急性傳染病的一種臨床表現。發生支氣管炎時,氣管大多同時發炎,如果涉及毛細支氣管,其病理與症狀均與肺炎相仿。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發病可急可緩。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也可忽然出現頻繁而較深的幹咳,以後漸有支氣管分泌物。嬰幼兒不會咳痰,多經咽部吞下。症狀輕者無明顯病容,重者發熱38℃~39℃,有時可達到40℃,多2~3天即退。感覺疲勞,影響睡眠食欲,甚至發生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年長兒再訴頭痛及胸痛,咳嗽一般延續7~10天,有時遷延2~3周,或反複發作。如不經適當治療可引起肺炎,白細胞正常或稍低,升高者可能有繼發細菌感染。
產生原因
病原是病毒、肺炎支原體或細菌,或是合並感染。病毒感染中,以流感、腺病毒及呼吸道融合胞病毒等占多數,肺炎支原體也不少見。凡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都可成為支氣管炎的病原體,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致病性細菌可引起繼發感染。較常見的細菌是肺炎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A組、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有時為百日咳杆菌、沙門氏菌屬或白喉杆菌。營養不良、佝僂病以及慢性鼻炎、咽炎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應對方法
1.孩子須經常調換臥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於排出。因咳嗽頻繁妨礙休息時,可給鎮咳藥,但應避免給藥過量以致抑製分泌物的咳出。
2.由於致病因素不同,臨床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和實熱喘。治法以疏風散寒、清熱宣肺、降熱平喘為主。有時需用適量的吐根糖漿,嬰幼兒每次2~15滴,年長兒每次1~2毫升,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於咳出。
家庭護理
1.注意讓孩子充分休息、飲食要易消化吸收,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定期開窗通風、注意孩子別再著涼,少去人群擁護的公共場所以免以繼發細菌感染。在小兒氣管支氣管炎治療中。
2.對症療法十分重要,譬如定期更換臥位,翻身拍背和化痰、祛痰。
腹瀉
症狀表現
腹瀉,除了感染病原體外,也有可能因消化不良或者疲勞、心理因素而引起。嬰幼兒由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腹瀉(包括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一般按病情的輕重可分為:輕型(單純性腹瀉)、中等型和重型(中毒性腹瀉)三類。
產生原因
1.秋季腹瀉。又叫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這種病毒就是小兒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季節性強,不分南北方,每年秋冬季發病,12月份達到高峰,發病多為6~24個月的嬰幼兒。
2.細菌性感染。這種腹瀉發病可急可緩,多是衛生不夠,導致病從口入。
3.飲食因素。多見於人工喂養或添加輔食的小孩子。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導致小兒腹瀉,如氣候變化、水土不服等,但無論怎樣,媽媽們最好還是帶著孩子和便樣去醫院,經醫生查體和大便化驗,明確腹瀉原因,對症用藥。
應對方法
通常口服治療腹瀉的藥物包括以下幾類:抗生素類、黏膜保護劑、微生態製劑、中藥類等。
家庭護理
腹瀉一般多有腸道感染,夏季多為細菌感染,秋末冬初多為輪狀病毒感染,大多是由於小兒腸胃消化功能不足加之喂養不當所引起,所以調理脾胃功能必不可少。
1.保持清潔,勤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幹燥。每次大便後,宜用溫水清洗臀部及會陰部,並外撲滑石粉,以預防上行性泌尿道感染、尿布疹及臀部感染。
2.勤翻身,特別是對營養不良患兒、輸液時間較長者或昏迷患兒,應預防繼發肺炎,避免褥瘡發生。
3.嘔吐頻繁患兒應側臥,防止嘔吐誤吸引起窒息,同時要常擦洗,避免頸部糜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