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在山東戰場,由於蔣軍堅固設防地域較多,我作戰地區比較狹窄,暫時也難以打大的殲滅戰。而在中原黃淮地區,我軍打大殲滅戰的條件卻正在成熟。粟裕認為:第一,中原地區廣闊,有三條鐵路幹線和一些大中城市敵人需要防守,包袱背得很多很重。敵人雖然在這個地區集結了重兵,但需要較多的兵力擔負防守任務,因而機動兵力就相對地少了。如果我軍在這一地區積極行動,必能調動敵人,為我軍殲敵於運動之中創造戰機。第二,中原黃淮地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固然便於敵人互相支援,但也有利於我軍實施廣泛的機動作戰,尤其是在鐵路和公路被我破壞的情況下,敵人重裝備的機動將受到很大限製,我軍則可以充分發揮徒步行軍能力強的長處,迅速集中兵力,從四麵八方分進合擊敵人,實現戰役上的速戰速決。第三,中原黃淮地區雖屬外線,但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老解放區,可以及時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特別是可以較好地保障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同時,我軍挺進外線作戰已有數月,已經渡過最困難的時期,並已逐漸適應和掌握了外線作戰的規律。第四,經過我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後的艱苦鬥爭,新解放區黨的工作和政權工作已有初步基礎,軍民關係逐漸密切,已有一定的支援戰爭的力量。粟裕認為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到蔣管區戰略後方進行寬大機動作戰,這無疑會給敵人以相當的震驚,威脅和牽製。但是,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三個縱隊加上地方幹部約近10萬人,渡江後要在敵占區轉戰數省,行程幾千裏甚至上萬裏,敵人必然會利用其大後方的各種有利條件,對我軍實施圍追堵截,而我軍則遠離解放區,在無後方依托的條件下連續作戰,兵員補充、糧食彈藥和其他物資的供應,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都將遇到很大的困難。渡江後,將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贛邊、贛南和贛東北等地區,依次留下一些部隊,建立小的遊擊區,以收容傷病員和處理多餘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我軍不僅無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便出現有利戰機和可能打勝的仗,有時也不敢下決心打。第二,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後,可以調動江北部分敵軍回防江南,但估計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上的四個主力軍(師)。整編第五軍和整編第十一師,都是蔣介石的嫡係主力,是半機械化部隊,又是敵軍在中原戰場上的骨幹,敵人是不會把他們調到江南跟我們打遊擊的。桂係的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由於政治上的原因,蔣介石擔心縱虎歸山,也不會把他們調到江南。此外,渡江南進的部隊將再次麵臨一次大的思想轉變。由於這些不利因素,粟裕估計渡江南進,難以實現預定的戰略意圖。粟裕又從戰略角度出發對兵力運用分析上,三個縱隊還是留在中原作戰更為有利。因為要在廣闊的中原戰場打大規模的殲滅戰,我軍必須組成強大的野戰兵團,在一個戰役中,既有足夠數量的兵力擔負突擊任務,各個殲滅敵人,又要有相當數量的兵力擔負阻擊和牽製敵人的任務。當時,在中原戰場,中原野戰軍有四個主力縱隊,華野有六個主力縱隊,再加上兩廣縱隊及地方武裝,是有力量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如果三個縱隊渡江南進,而又調不走敵人在中原的四個主力軍(師),則勢將分散我軍兵力,增加我軍在中原戰場打殲滅戰的困難,這樣,就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敵我兵力對比,打掉敵人的優勢,進一步改善中原戰局;而我進入江南的部隊,由於作戰環境的關係,也發揮不了善打野戰的長處。再則,三個縱隊在渡江後轉戰過程中,預計會有五萬人的減員,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以同樣代價可以殲敵三至五個整編師。粟裕將他的看法與華東局其他領導成員交換了意見,並和路經濮陽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李先念征詢了意見;同時還發電報征詢了劉伯承、鄧小平以及陳士榘、唐亮等人意見,他們也均認為目前渡江的時機不成熟,支持粟裕的在江北打幾仗,進一步改變中原戰局。
正在此時,在陝北楊家溝住了一個多月參加中央一係列會議的陳毅,於1948年2月由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回到濮陽,準備同粟裕一起對部隊進行渡江南進的動員。本來走在路上,陳毅詩興大發脫口吟道:“小住楊溝一月長,評衡左右費思量;彎弓盤馬故不發,隻緣擒賊要擒王。北國摧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五年勝利今可否,穩渡長江遣粟郎。”
多年來同生死共患難的兩位戰友,小別數月之後又見麵了。盡管一連數日,鞍馬勞累,陳毅仍然神采飛揚,侃侃而談,向粟裕詳細介紹了中央一係列會議情況。粟裕也向陳毅彙報1月27日收到中央軍委電報:要他率華野三個縱隊強渡長江,直搗浙贛,執行寬大機動的作戰,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以吸引敵人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中央軍委要求“熟籌見複”。因此,為了作好先遣渡江的準備,已把部隊集結濮陽地區,進行整頓和訓練。訓練的主要課目,就是使部隊能夠在江南水網間與丘陵地帶,進行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戰鬥。粟裕言猶未盡輕叫一聲:“陳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