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53(2 / 2)

戰役預定3月11日發起,但由於連日暴雨所阻,參戰部隊接敵時間參差不齊。七縱於11日拂曉首先包圍張店,守敵見勢不妙,棄城西逃,被七縱在野外堵截全殲,俘虜4400餘人。駐周村整三十二師師長周永祥聞訊,倉促決定收縮兵力,令一四一旅和新三十六旅放棄長山、鄒平等地,連夜向周村開進。由於整三十二師突然收縮,周村守敵由原二、三千人猛增至15000餘人,這給九縱攻打周村帶來新的困難。但兵團領導在製定作戰計劃時,曾預計到有可能發生的新情況,要求九縱指揮員相機處理。3月11日晨,九縱司令員聶鳳智指揮部隊冒著大雨和泥濘,在艱難地接敵過程中得知周村附近守敵陡增,給進攻帶來巨大困難時,考慮到蔣軍倉促集中、部署混亂、帶來新的戰機,於是果斷下定決心,命令部隊兼程開進,準備連夜向周村發起攻擊。該縱二十六師第七十八團在向周村急進途中,發現一支隊伍同時並肩前進,而且影影綽綽地發現其中有人戴著大蓋帽,當時隻有國民黨軍才有大蓋帽,便抓到一個俘虜一問,原來正是向周村收縮的蔣軍一四一旅的部隊。於是該團領導低聲命令,指揮部隊猝不防地衝入敵人隊伍,截殲後尾一部,成群的蔣軍莫明其妙地當了俘虜。第七十六團在繼續向周村急進途中,又追上另一部蔣軍,由於夜黑雨大,蔣軍以為是同去周村增援的部隊,同樣沒有在意,七十六團緊隨其後,直插周村城下。

3月12日淩晨,在炮火掩護下,九縱二十五師各團向周村發起攻擊。蔣軍三十二師由於部署紊亂,防務交接不清,陣地吃緊,師長周永祥匆忙召集各旅、團長開會,研究調整部署。可是這些指揮官還未來得及返回,九縱二十五師擔任主攻、助攻的部隊已分別從七個突破口突入周村城內,並向縱深發展;其中七十三團一部直撲蔣軍三十二師師部;接著,二十七、二十六師也突入城內,展開激烈巷戰,對守敵展開分割圍殲;同時展開政治攻勢,守敵成營成連繳械投降。至12日18時戰鬥結束,計全殲蔣軍整三十二師師部及所屬一四一旅、新三十六旅大部,共15000餘人,師長周永祥傷後化裝潛逃。

攻克周村,使膠濟路西段蔣軍全線動搖,周圍各城鎮守敵紛紛棄城而逃,出現山東兵團預料的“中心突破,四麵開花”的局麵。按兵團部署,各部隊乘勝向四麵出擊,擴大戰果。七縱圍攻淄川,於19日先肅清外圍,接著突入城內,擊潰守敵向突破口的20多次瘋狂反撲,以五個團兵力投入縱深戰鬥,至21日晨全殲守敵8000餘人。渤海縱隊攻占了鄒平,接著攻占了桓台,全殲守敵。

山東兵團在膠濟路西段周村地區作戰行動,打亂了蔣介石的軍事部署,他急忙將整七十五師由河南商丘車運濟南,會同整七十三師(萊蕪戰役後重建),共五個旅兵力,從濟南東援,20日進至明水一線,距淄川隻有40公裏。這時,蔣軍濟南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電令淄川守敵“堅守待援”,守到21日這一天援軍一定趕到。然而濟南東援之蔣軍卻被渤海縱隊和九縱二十六師阻擊在明水、章丘一線不能前進一步。到22日,這支援軍得知淄川守軍己被殲,加之冀魯豫軍區部隊破擊津浦路,連續攻克東阿、肥城等地,已經威脅濟南,乃被迫撤回濟南。

膠濟路西段勝利消息,迅速傳到四方,遠離戰場百裏之外的萊蕪、蒙陰、沂水等諸城蔣軍心驚膽顫,望風而逃,具有戰略意義的沂濛山區全部重獲解放。至此,曆時12天的周張戰役勝利結束,共殲蔣軍38000餘人,攻克張店、周村等14座城鎮,解放了廣大地區,切斷了膠濟路,使魯中和渤海兩解放區連成一片。3月20日,中央軍委致電許世友、譚震林和華東局、陳毅、粟裕,祝賀攻克周村、張店、鄒平、桓台、淄川等地的大勝利。

濰縣戰役

濰縣戰役,是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膠濟路中段的濰縣、昌樂地區對蔣軍進行的城市攻堅戰,故又稱膠濟路中段戰役。

濰縣即今濰坊市,位於濟南與青島之間,當時是個有1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解放軍從來未解放過此城。附近十幾個縣的地主惡霸、還鄉團等即蝟集在此城內,由蔣軍四個團正規軍、六個地方保安團和士頑共有47000餘兵力固守。濰縣有東、西兩城,城垣高大,青石砌成,異常堅固,經過日偽、蔣軍十幾年精心經營,構成以兩城為核心,三道防線的半永久型築城工事。第一道防線在外圍,有大小八、九十個子母堡式的獨立據點,設有地雷、陷阱、鹿砦、鐵絲網等複雜的附屬物;第二道防線在四麵城關,城關各有高3米、厚4米的土城寨,城寨外麵埋有一千多個地雷;第三道防線在東、西兩城,城牆上裝有電網。整個城防工事有點有麵,既可獨立堅守,又可相互策應,守軍與土頑的戰鬥力也不低於蔣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