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54(1 / 2)

55

1948年3月,周村、張店戰役後,濟南的王耀武認為濰縣工事堅固,可保無虞,擔心山東兵團乘勢攻打濟南或津浦路中段,便將濰縣的整四十五師兩個團調到濟南,作為機動兵力。王耀武於4月2日親飛濰縣,向整九十六軍軍長兼整四十五師師長陳金城麵授機宜,要他指揮正規軍和保安部隊及土頑武裝共四萬六千餘兵力固守昌樂、濰縣,消耗共軍主力,爾後待援兵自東、西方向對援濰縣。

山東兵團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在周村、張店戰役結束時,就決心乘勝揮師東指,集中54個團的兵力,求殲已陷於孤立的昌樂、濰縣地區的蔣軍。其中以九縱、渤海縱和魯中軍區一部及炮兵部隊共22個團兵力圍攻濰縣。華野特種兵縱隊的炮兵第三團、第一團第三営、第二團第五連和山東兵團炮兵團,連同各縱隊、師所屬炮兵,計有各種火炮893門參戰。這是華野轉入戰略進攻後在一個戰役中使用炮兵數量最多的一次。

怎麼打濰縣?山東兵團作了周密部署,根據濰縣具體情況和部隊攻堅能力,學習華北野戰軍攻取石家莊的經驗,確定采取穩打穩紮、逐次殲敵的戰法,首先分割濰縣與昌樂外圍據點的聯係,掃除縣城四關守敵,奪取攻城陣地,爾後集中主力先攻西城,得手後以西城為依托居高臨下奪取東城,由西而東,逐次攻擊,最後肅清守敵。另以渤海第三軍分區部隊包圍昌樂、田馬;膠東西海軍分區部隊包圍寒亭;以七縱及渤海縱隊新編十三師布防於長白山及以東地區阻擊濟南援敵;以十三縱之三十九師、膠東軍區新編第五師和濱北、南海軍分區部隊布置大沽河沿岸阻擊青島援敵;十三縱主力為預備隊。

九縱司令員聶鳳智是許世友老部下,敢於直言,他對這個打法有疑惑,當麵就問:“過去的軍語是穩紮穩打,不是穩打穩紮。”許世友認為:濰縣守敵在城外設置大縱深的多重防禦體係,防禦工事延伸5公裏之外,其目的就是妄圖消耗我軍主力於外圍,如不從實際情況出發,一味強調猛打猛突,正好中了敵人之計,所以他回答:“你不打,怎麼紮?”後來戰局的發展,眾人才領會到“穩打穩紮”的含義。為了打好濰縣攻堅戰,順利突破蔣軍複雜的防禦工事,減少部隊的傷亡,在山東兵團召開的作戰會議上,許世友強調加強土工作業,提出“人馬都活動於地下”的口號。譚震林要求各部隊嚴格執行城市政策紀律,“光榮地進去,幹幹淨淨地出來,做到‘軍政全勝’!”

濰縣戰役於4月2日打響,渤海縱隊、魯中軍區部隊首先東進,實施對外圍蔣軍的分割和對濰縣城的包圍。山東兵團主力九縱隨即東進參戰。各部隊先後攻占二十裏堡、九龍山、鳳凰山等要點,控製飛機場,切斷濰縣與濟南、青島空中聯係。從4月2日,擔任攻城的九縱開始土工作業,在“作業流汗,戰時少流血”口號鼓舞下,晝夜不停。濰縣城外是一片開闊的沙土地,土質疏鬆,因而土工作業進度快;但由於人馬都從地道中通行,作業量十分浩大,有的要從十幾裏外挖起,有的挖六、七裏長,彎彎曲曲一直通到城下交通溝,先前後後,先點後麵的進行土工作業。土工作業所需鐵銑、門板等工具器材數量,也十分浩大。濰縣地區群眾聽說後,爭先恐後傾家中所有工具器材送到解放軍陣地上,據主攻部隊統計,指戰員平均每人一把鐵銑、三扇門板,加上華東軍區對炸藥等器材充分供應,保證了土工作業順利進行。蔣軍盡管用飛機大炮不斷轟炸,企圖破壞土工作業,也無濟於事。

4月10日夜,攻城戰鬥打響。蔣軍及地方土頑,憑借堅固工事和各種障礙物,在飛機、炮火支援下進行頑抗。九縱第二十六師向北關發起攻擊;指戰員們在炮火掩護下,以爆破、突擊和坑道作業相結合,迅速破除鐵絲網防線,穿越地雷區,向一個集團式子母堡發起進攻。各部隊本著“穩打穩紮”步步逼近,每攻占一處工事,立即加以改造,以此為依托,再繼續向前發展,以小的代價逐個打掉蔣軍大量子母堡,一步一步地迂回逼近工事堅固的北宮腳下。麵對解放軍猛烈攻勢,北宮守敵無信心再守,於12日晚棄陣逃往東北關。二十六師的部隊繼續攻擊,到15日接連攻占東北關和西北關,全部攻占了北關。與此同時,渤海縱隊和魯中軍區部隊於18日攻占了西城的南關,隻有西關還沒有拿下。

許世友見此狀況,立即決定放棄原定的九縱從西、北兩麵攻城計劃,改由東北關、西北關同時進攻。渤海縱隊、魯中軍區部隊仍從城南進攻。4月15日,九縱將完成奪關任務的二十六師撤出休整,二十五、二十七師進入北關陣地,這兩個師在“穩打穩紮”積極進攻的戰術思想指導下,由工兵配合,再度開始土工作業。經八晝夜連續奮戰,至23日15時,全部完成內爆外壕等作業任務。從4月10日至24日的15天中,九縱共挖交通壕75公裏、覆蓋式坑道255米、隱蔽洞23000多個、修築地堡400多個,工事直通西城的北城牆下,為部隊爆破、突擊打開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