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54(2 / 2)

在對西城發起總攻的前夜,為麻痹守敵,山東兵團實施欲擒故縱之計,於4月21日令攻城部隊佯作後撤。濰縣蔣軍興高采烈,以為共軍連戰疲憊,放棄了攻城;王耀武在濟南居然舉行慶功會,慶賀“濰縣解圍”。南京的《中央日報》接著宣稱“濰縣之圍告解”。正當濰縣、濟南、南京歡慶“解圍”之際,山東兵團於4月23日晚,對濰縣西城發起強攻。數百門大炮進行抵近有效的猛烈轟擊,結合坑道爆破,對濰縣西城形成南北夾擊。當晚,九縱二十七師第七十九團首先在北城垣打開缺口,第八連勇士們將寫著“把勝利紅旗插在濰縣城上”十一個大字的紅旗插上城牆迎風飄揚。該團五個連隊在紅旗鼓舞和團參謀長丁亞的指揮下,在城牆上與拚死頑抗的蔣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接連打退敵人十多次反撲,終於將敵人擊潰,堅守住突破口。在這緊急關頭,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於24日上午強攻登城成功。許世友當即打電話給聶鳳智,稱讚九縱的決心下得好,部隊打得好。接著,第七十五團、師特務營也相繼突入城內,向縱深發展,直撲敵指揮機關;二十七師乘勢擴大突破口,後續部隊分頭突入城內,進行巷戰,迅速推進。與此同時,渤海縱隊、魯中軍區部隊也從城南突入城內。各部隊密切協同,激戰至24日夜,全部占領西城,守敵大部被殲,殘部由陳金城率領逃往東城。由於濟南援軍進至益都地區,渤海縱隊旋即調往參加打援。

西城攻下後,許世友當即決定:不給敵人喘息機會,下令乘勝攻取東城。九縱第二十五、二十七師依托西城向東打,擔任主攻,第二十六師兩個團配合魯中軍區部隊從南、北兩麵助攻策應,東麵則網開一麵,虛留生路,伺敵突圍於野外殲滅之。4月26日18時,攻城部隊開始炮火準備,各路炮兵部隊在西城居高臨下,迅速將東城的西麵城牆摧垮。19時30分鍾,第二十五、二十七師徒涉搶渡白浪河,一舉突破東城城防,投入巷戰。當夜,突入城內的六個團向縱深發展,憑借堅固工事的守敵,被一一打掉,大部被殲。27日上午8時,陳金城和土頑第八旅旅長張天佐在飛機掩護下,率殘部從東門突圍,企圖逃往濰縣以南25公裏的倉上據點,被預伏的膠東西海軍分區和魯中軍區部隊兜堵殲滅,蔣軍第九十六軍軍長陳金城被俘,土頑張天佐被擊斃,濰縣東城被攻克。

聽到濰縣被攻克消息,安丘、昌樂、寒亭、倉上諸點被圍蔣軍,相繼棄城逃竄,大部被渤海、魯中軍區部隊殲滅;潰散、隱匿的殘敵,後來被地方武裝、民兵解決。

濰縣戰役打響後,青島、濟南兩地蔣軍迅速出動增援。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丁治磐指揮整六十四師及第五十七旅,於4月5日自青島向西增援,遭膠東軍區部隊和第十三縱隊三十九師的有力阻援,殺傷其4400餘人,被滯留在大沽河兩岸。濟南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指揮第七十三、八十四、七十五共三個師兵力,於4月15日自濟南東援,進到臨淄、益都一帶,遭到第七縱隊、渤海縱隊和渤海軍區部隊堅決迎擊,傷亡達3000餘人。東西兩路援敵聽到濰縣被攻克消息後,於5月1日、8日相繼撤回原地。

至此,濰縣戰役勝利結束,共殲蔣軍46000餘人,爭取了濰縣自衛總隊和諸城保安團1600餘人起義。濰縣的解放,消除了山東解放區的心腹之患,濰縣周圍十多個縣鎮地主惡霸、慣匪張天佐、張景日等及其武裝,也隨之被消滅,大快人心,也使膠東、渤海、魯中解放區連成一片,使蔣介石在山東的兩個主要戰略要地青島和濟南更形孤立。同時,濰縣的攻堅戰,大大地鍛煉了華野攻堅作戰能力,學會了一套攻堅戰術,也進一步加強了華野的炮兵與工兵,基本上完成了由運動戰向陣地攻堅戰的作戰形式與戰術的轉變。

兗州戰役

兗州戰役,是華野山東兵團在津浦鐵路中段對蔣軍進行的攻城打援戰役,故又稱津浦路中段戰役。1948年5月,由於周張戰役、濰縣戰役的失敗,加之中原戰場告急,蔣介石將駐山東的整七十三、八十二師調走,因此兵力更加減少,被迫退守濟南、青島等城市,以一部兵力守備津浦路中段的兗州等要點,來支撐山東殘局。

5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許世友、譚震林,令山東兵團於5月下旬向津浦路中段行動,在濟南、徐州間選擇某地攻城打援,以打通與魯西的聯係,配合外線兵團在豫東的作戰。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山東兵團鑒於蔣軍第二綏靖區與兗州第十綏靖區結合部的兵力薄弱,決定以渤海縱隊及膠東地方武裝鉗製濟南、青島守敵,以魯中軍區部隊攻泰安,以第七、十三縱隊於泰安南、北打援,切斷濟南、兗州間聯係,而後圍攻兗州,吸引徐州蔣軍北援,相機予以殲滅。第九縱隊繼續在濰縣以北地區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