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臨汾戰役
1947年12月下旬,運城解放後,晉南僅存臨汾一座孤城。為全部解放晉南,使晉冀魯豫與晉察冀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更有力支援西北、華東與中原野戰軍作戰,晉冀魯豫軍區前進指揮所(後晉冀魯豫與晉察冀兩大解放區合並,改為華北軍區第一兵團)指揮第八、十三縱隊及太嶽、晉綏軍區的呂梁軍區部隊共六萬餘人兵力,於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對閻軍和地方土頑勢力固守的臨汾發起進攻。
臨汾城地勢較高,城牆依自然地勢砌成,俗有“臥牛城”之稱。閻軍在城垣周圍100~300米處築有堅固的護城據點,各據點除有核心陣地外,四周遍設地堡、野戰工事及各種副防禦設施,以暗道、交通壕相貫通,取得城牆上的上、中、下三層火力及城內炮火的支援,構成強固的防禦體係。各護城據點相據200~400米,都能以火力支援。另外,閻軍還在城外挖了一條8至10米寬的環城外壕,外沿構有火力點,壕底加築地堡、暗堡,與城牆上的三層火力點構成立體交叉火網。在城內,還挖有環城內壕,其內沿每50米築一地堡,企圖在解放軍攻入城內後予以殺傷,沿壕各火力點,與城內核心工事、沿街工事、炮兵陣地及城上的反射火力點等,構成縱深防禦陣地。
在臨汾戰役發起前,以徐向前為司令員的前進指揮所對閻軍設防情況進行分析後指出:“這次攻堅戰是個艱苦的戰鬥,敵人據守‘烏龜殼’,我們缺少能夠轟開城牆的火炮,外壕又寬又深,雲梯架不上去,我們必須實行‘土行孫’戰法,即以坑道爆破為攻堅的主要手段,鑽到地下去打!”3月6日晚,解放軍攻城各部隊即向臨汾城開進,奪取外圍各據點後,逼近城郊。4月1日,前指命令八縱由臨汾東關以北,依托發電廠,協同十三縱,於4月10日對東關外城發起攻擊。4月4日,八縱二十三旅接替了攻占發電廠的兄弟部隊。旅首長指示第六十八團團長程久章、政委宋佩璋,首先控製外壕,挖好坑道。5日拂曉,坑道作業小分隊,在地麵部隊的掩護下,把坑道挖到外壕外沿,迅速用事先準備好的麻袋和門板架在上麵,構築成一個地堡,並搶修了通向地堡的暗道。9日晚,六十八團完全控製了外壕,並挖成四條破城坑道。六十八團組織240人,在一夜之間從10多裏以外往三條坑道裏裝填16000多斤黑色炸藥。
4月10日18時,攻擊東關外城的部隊在猛烈炮火掩護下,點燃了坑道內的炸藥,將東城牆炸裂開兩個近30米寬的缺口。二十三旅之六十八團三營和六十九團一營,在彌漫的煙霧中,冒著飛落的磚石土塊,迅速登上東關城頭。六十九團團長張國斌指揮部隊衝過東關內壕,鑽進閻軍據點內壕的一個中心碉堡,堡內一個排敵人還沒有清醒過來就當了俘虜。接著,張團長又率領部隊向敵縱深發展攻勢,攻占了閻軍六十六師指揮所。六十八團突擊隊在副排長張德興帶領下,登上東關城頭,把反撲的敵人打了下去,隨即帶領戰士衝向左邊內壕;在內壕沿上,張德興的衣服被敵人甩過來的燃燒彈打著,滿身是火,他無所畏懼地一邊向前滾進,一邊迅速撕下著火的火衣,把它扔向敵群,並不顧自身燒著的棉褲,猛撲過去,俘虜15個敵人,繳獲8支三八式步槍。攻取東關的戰鬥,在11日淩晨結束,守敵六十六師大部被殲,殘部在師長徐其昌率領下逃進城內。
解放軍攻占東關後,4月15日,前指決定首先奪取外城城壕,完成坑道作業,而後登城殲滅守敵,並把這一任務交給八縱二十三旅和其他部隊。在東關攻下後,敵空軍即輪番對解放軍前沿陣地進行瘋狂轟炸,閻軍地麵部隊也使用毒氣彈和燃燒彈施行反衝擊,並拚命構築工事,企圖頑抗固守。因此,雙方反複爭奪的戰鬥異常激烈。最後,解放軍六十七團終於奪取了兩個前進陣地。接著,六十七團二營奉命繼續向閻軍103號陣地發起攻擊。該營挖的一條小坑道爆破後,突擊排剛衝上去,就被從反斜麵的窯洞裏鑽出來的敵人火力封鎖了衝擊道路,使攻擊受阻。二十三旅旅長黃定基得知後,立即趕到前沿和六十七團團長康烈功研究,發現這次攻擊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坑道爆破沒有和暗道出擊相結合,也沒有準確掌握反斜麵敵人兵力情況。總結教訓後,部隊又繼續挖掘爆破坑道,一直挖到閻軍103號陣地下麵,並采取爆破和暗道出擊相結合的辦法,一舉攻占了敵人103號陣地。
閻軍丟失了小東門外唯一的製高點——103號陣地後,其外壕受到解放軍直接威脅,便拚命地用火炮轟擊這塊陣地,迫使解放軍無法修築工事。在此情況下,解放軍戰士就依托暗道,延伸交通壕,修築單人掩體,然後加以擴展,從而一次又一次的打退閻軍的反撲。與此同時,解放軍地下破城坑道加緊開挖,為了保證破城坑道順利通過外壕,六十七團第一連副排長蘇長雲奉命帶領28名戰士負責控製外壕,他們挖掘了一條通向外壕的小坑道,冒著敵人炮火構築了掩蔽部和兩個暗堡,從這裏組織戰士不斷出擊,炸敵暗堡,堵敵暗道,並控製了一大段外壕,使破城坑道的開挖得以通過並向城牆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