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62(1 / 2)

63

當時,衛的看法:共軍已占領錦州、沈陽間的要隘溝邦子,且國軍若由沈陽打向錦州,中間要經過幾道河流,其中如巨流河、大淩河都已解凍泛漿,重武器和大部隊皆難於通過。還有,共軍已設有幾道阻擊陣地,國軍士氣低落,若冒昧地打出去,一個不慎,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衛立煌認為不如暫時固守沈陽,整訓部隊,然後司機出擊,扭轉戰局。衛立煌還列舉了固守沈陽的有利條件,諸如沈陽本身有兵工廠,撫順有汽油,本溪有煤,糧食也可以想辦法,在沈陽可以堅持下去。鄭洞國到牯岒見蔣介石時,便將衛立煌的這些意見麵陳,但蔣介石說:“大兵團靠空運維持補給,這是自取滅亡,隻有趕快打出來才是上策。況且錦州方麵又可以策應你們,你回去告訴衛總司令,還是想辦法向錦州打出來罷。”鄭洞國當時是同意衛立煌的估計的,因此進言:“目前東北正在解凍,道路泛漿,大兵團的輜重行李很多,行動確屬不便。”蔣介石聽了很不高興地說:“護法時,樊鍾秀隻帶了幾千人,還能夠由廣東穿過幾省到達河南,你們連樊鍾秀都不如嗎?”鄭洞國聽了再不敢說什麼了。但蔣、衛之間的意見分歧,仍然得不到解決。鄭洞國於2月25日由南京返沈陽複命,衛立煌立即召集各將領會議,將蔣介石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都提了出來,叫大家考慮。會上都接受衛的意見,而不主張實行蔣介石的計劃,其中以廖耀湘、趙家驤、羅又倫等主張最烈。於是衛立煌又派趙家驤、羅又倫赴南京見蔣介石,再陳利害得失。就在蔣、衛爭論不休的2月底,28日解放軍攻占了開原。華北野戰軍三個旅從冀東經興隆、平泉向熱東淩源前進,截斷蔣軍遼、熱交通,並向錦(州)榆(山海關)線進攻。解放軍的行動,一方麵使蔣介石增加了焦慮,另一方麵為衛立煌的“不可冒昧出擊”作了側麵注釋。於是蔣、衛之間這場爭論擱置了下去。

當時,為東北時局煩惱的,不止蔣介石,也不止衛立煌,連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也陷入了煩惱。在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的當初,美國人曾積極地動用全部飛機、軍艦替蔣介石運兵前赴東北,可到了這個時候,美國人卻認為蔣軍繼續孤守東北據點,已經不利了。巴達維在向蔣介石所提的作戰意見書上說:“以當前的情勢而論,蔣軍繼續孤守東北的若幹大城市,並靠空運維持給養,已經毫無意義。”蔣介石在牯嶺對鄭洞國所說的話,便可知蔣介石也是認為純靠空運維持補給,後果不堪,這和巴達維的意見是一致的。但當巴達維要求蔣介石主動撤離東北時,蔣介石又不同意了,以致在東北軍事問題上,美蔣之間意見發生了參差。這位對中國內政十分“熱忱”的美國人更焦急了,便退而求其次,又向蔣介石提議:將長春、吉林及四平街的守軍撤回沈陽。但蔣介石認為:長春乃東北首府,自該處撤兵從政治上考慮殊難照辦,乃表示將吉林守軍撤往長春的計劃可以考慮。也正是在此情形下,當趙家驤、羅又倫去見蔣介石,麵陳仍堅持固守沈陽的意見時,蔣同意衛立煌在東北暫保現狀,加緊補充訓練,一俟部隊整訓完畢,再由沈陽、錦州同時發動攻勢,打通沈錦路,將主力移到錦州。趙、羅返沈陽後,蔣介石召衛立煌去南京,當麵作一次商量。

時間進入1948年3月,東北形勢對蔣軍更為不利。乘冰雪尚未完全解凍之際,東北野戰軍總部決定奪取戰略要地四平街,集中6個縱隊分別由法庫、康平、昌圖、開原向四平街周圍集結,以3個縱隊兵力擔任攻城,另以3個縱隊和1個獨立師在四平街南、北阻擊蔣援軍。3月4日午後,首先向四平機場發起猛攻,6日晨攻下機場。蔣軍退保四平城垣,雙方激戰至10日晨,四平外圍據點及城廓之東南、東北兩高地相繼被攻下。3月12日發動總攻,經過23個小時激戰,全殲蔣守軍七十一軍之八十八師等部19000餘人。

就在東北野戰軍圍攻四平街時,衛立煌為避免外圍據點被一一吃掉,乃決心放棄吉林,把防守的第六十軍,集中到長春加強防務。這既迎合蔣介石答複美國人巴達維的心意,也符合趙家驤的想法。當時,梁盛華已離開長春,衛立煌便命令鄭洞國偕趙家驤,到永吉部署撤退行動後,即到長春指揮新七軍,迎接撤退的第六十軍。這樣一來,蔣軍在東北地區隻剩下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大據點,以及撫順、本溪、葫蘆島等幾個小據點了。當鄭洞國在長春布防時,衛立煌去電要他在長春兼第一兵團司令官,並接替梁盛華的吉林省主席職務。鄭洞國不同意便回到沈陽;蔣介石又來電,一定要他去長春兼負軍政之責,衛立煌又再三勸賀隻好去了。鄭洞國之所以不願去長春,是想脫離東北這個苦惱的地方,本來在3月初他已向衛立煌請準了假,要到北平去治病,借此機會不再回來;哪知永吉撤退,因他熟悉那方麵情況,衛立煌要他與趙家驤一道去部署,就此打破了他離開東北的想法。

十九、加速蔣家王朝滅亡的種種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