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奪取更大的勝利,徹底摧垮蔣介石集團反動統治,中共中央於1948年9月8至13日,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機關小食堂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會前開了11天預備會,正式會議開了6天,到會有政治局委員7人、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14人、重要工作人員10人,這是從日本投降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會議檢查了過去時期的工作,規定了今後時期的工作任務。毛澤東在報告中提出:根本打倒蔣介石國民黨,大概要5年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再次強調他在5月初書記處會議上提出的“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三條要求。會議根據過去兩年作戰的成績和整個敵我態勢,認為建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5年的時間內殲滅蔣軍正規軍500個旅(師),殲正規軍和非正規軍每年150萬人左右,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會議根據第一年殲蔣軍正規軍折合成97個旅(師)、第二年殲蔣軍正規軍折合成94個旅(師)的情形,認為國民黨此時全部軍事力量365萬人中的70%是在第一線,也就是長江和巴山山脈之線以北,蘭州和賀蘭山脈之線以東,承德和長春之線以南。在長江和巴山山脈之線以南,蘭州和賀蘭山脈之線以西僅有大約30%。此時,國民黨全部正規軍285個旅195萬人,其中在第一線的249個旅174.2萬人(北線99個旅69.4萬人,南線150個旅104.8萬人);在後方者,僅有36個旅23.8萬人,並且大部分是新建立的部隊,缺乏戰鬥力。所以會議決定: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會議鑒於我黨我軍在過去長時期內是處於被敵人分割、遊擊戰爭並且是農村的環境之下,中共中央曾允許各地方黨和軍事的領導機關保持著很大的自治權,這曾經使得各地方的黨組織和軍隊發揮了他們的自動性和積極性,渡過了長期的嚴重困難局麵;但也產生了某些無組織狀態和無政府狀態,地方主義和遊擊主義,損害了革命事業。根據形勢的發展,會議要求全黨用最大的努力克服這些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克服地方主義和遊擊主義,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於中共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手裏,使戰爭由遊擊戰爭的形式過渡到正規戰爭的形式。為此目的,要求必須盡一切可能修理和掌握鐵路、公路、輪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加強城市和工業的管理工作,使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鄉村轉到城市。會議根據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要求全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方麵工作的幹部,在戰爭的第三年內,必須準備好3萬至4萬下級、中級和高級幹部,以便第四年內軍隊前進的時候,隨部隊前進,能夠有秩序地管理大約5000萬至1億人口的新開辟的解放區。會議認為1948年“五一”所提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的口號,團結了國民黨統治區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於中國共產黨周圍。決定加緊正在組織的國統區的這些黨派和團體的代表人物來解放區,準備在1949年召集中國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開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了支援戰爭,會議認為,必須一方麵使人民解放軍向國統區發展勝利的進攻,將戰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大量的從國民黨方麵和國統區取給;另一方麵,必須用一切努力恢複和發展老解放區的工農業生產,使之較現有水平有若幹增長。同時,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決議》,還決定1949年上半年,召開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成立全國民主婦女聯合令;召開全國青年代表大會,成立全國青年聯合會,並將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3日會議上,周恩來做了長篇發言,詳細地報告了第三年軍事計劃的要點。周恩來說:“要把戰爭繼續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使戰爭負擔加之於敵。“應準備若幹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攻堅與野戰互相結合。攻堅敵必增援,造成野戰的機會。”在第三年的作戰計劃中,全國的重心在中原,北線的重心在北寧線,各戰場上的戰役協同增加了,戰爭的計劃性更增加了。周恩來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他說:“軍事組織逐步走向正規化、集中化,這就可使第三年戰略任務計劃實現得更好。”要求人民解放軍要“統一建製”,今後成立新部隊要報告,不準擅自增編,番號全國統一排列,還必須建立若幹正規製度。要向建立特種部隊的方向努力,特別是建立炮兵。周恩來還談到建立地方武裝,精簡後方機關,軍隊後勤工作同地方財經工作的關係,以及對官僚資本與自由資本區別,資產階級與獨立小生產者區別,工業與商業的區別等等問題。總之,這次會議使全黨在國內局勢發生大變動的前夕,明確了前進的方向,統一了行動的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