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決戰77(2 / 3)

蔣:過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徐蚌失敗後,共軍立刻就要到江北,你看怎麼辦?

李:我們現在樣樣都站在下風,但是也隻有和共產黨周旋到底,走一步算一步!

蔣搖搖頭:這樣下去不是事!我看我退休,由你頂這局麵,和共產黨講和!

李:你尚且不能講和,那我更不行了!

蔣:你擔起這局麵,馬上就不同了。

李:我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蔣:我看你還是出來,你這一姿態一出,共軍的進攻可能緩和一下。(李悟出,隻是要他作為一張緩和共軍進攻的擋箭牌)

李:總統,這局麵你如支持不了,我就更支持不了。無論如何,我是不能承擔此事的。

蔣:我支持你。你出來之後,共產黨至少不會逼得我們這樣緊。

李宗仁堅持不答應,這次談話沒有結果,後來蔣又找李談話,其內容為:

蔣:我以前勸你不要競選副總統,你一定要競選。現在我不幹了,按憲法程序,便是你繼任。你既是副總統,不幹也得幹。

李:按憲法,我是無法推辭,但是現在的局麵,你尚且幹不了,我如何能頂得起?

蔣:共產黨絕不和我講和,你出來,最低限度可以變一變。

李:我出來,共產黨一定要我無條件投降!

蔣鼓勵:你談談看,我做你後盾!

李宗仁仍然堅辭,其原因是他內心有幾點疑慮:1.他不知道蔣的真實意圖,是完全撒手不幹,還是讓他臨時應付一下,若是後者,當然不願幹下去,為蔣當替死鬼;2.得知蔣有放棄大陸,經營台灣的計劃,果真如此,他在大陸還有什麼前途;3.麵對目前爛攤子,確實無法應付,現在和中共和談,隻能是再拖一下時間,不可能得到“劃江而治”的目的。

然而白崇禧在武漢倒蔣,沒有同李宗仁配合一致,給李宗仁出了很多難題,加深了蔣桂之間的矛盾。蔣介石曾大罵:“共產黨隻要我的命,桂係既要我的命,又要我的錢!”

1月3日,司徒雷登向美國務院報告他對蔣的元旦文告的觀感時說:“對此文告之初步印象甚佳。文告內容莊嚴,且有和解之傾向,對共產黨之詆辱亦較平時為少,……但經研究後,該文告中顯露嚴重之缺點。該文告為一過於冠冕堂皇之文章,含有一個強大的統治者的以仁慈口吻對待其厭煩叛徒之意味,是以忽略若幹不愉快之現實:即軍事力量幾已全部崩潰,最近經濟措施之失敗,幾乎舉國一致對和平之祈求,與在蔣氏執政時期內此種和平之不可能。另一個缺點則更為嚴重,即在某一意義上,彼已表示讓步,但並未給予充分之退讓。”並說蔣實際上已“收回方於兩周前決定之辭職,與由副總統自由采取被認為係謀國家福利的任何政策。”隻是由於“壓力過於強大”,才“不能不提及引退之意。”從司徒的報告中證實,蔣介石曾在兩周前決定在元旦辭職,由李宗仁“自由采取”實現和平的“任何政策”。可是現在蔣介石食言了“收回”了,隻是由於各方“壓力過於強大”,其中也包括美國當局所施的壓力,蔣才“不得不提及引退之意”。戳穿了說,蔣介石所表示的“引退”,是在不得已情況下,做做樣子而已。

1月5日,蔣介石照常在黃埔路官邸舉行宣傳工作會報,參加者有蔣經國、陶希聖、黃少穀、李俊龍、李惟果等。蔣把白崇禧的“亥敬”、“亥全”兩電及他答複白的“子東”電交各人傳閱,並就和談問題征求各人意見。有人建議:最近豫、鄂兩省民意機關連續發出通電,對和平有所主張,最好中央派一大員赴漢口同白崇禧就和談問題掬誠相商。蔣認為可行,當即決定派張群9日再飛漢晤白。從蔣介石的元旦文告中看,下野的決心已定,但是為什麼遲遲不引退呢?後來蔣介石的一切活動表明,是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以總統身份下野,仍然以國民黨總裁身份自居,在幕後操縱政府一切,所以戀棧不走,首先是中共對他的元旦文告還沒表明態度,更重要的蔣還沒有完成“引退”後的一切布置;再者還在等待杜聿明等人最後消息,總想抱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