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勢(1 / 1)

手是人體態語中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招手、揮手、握手、擺手等都表示著不同的意義。人在緊張、興奮、焦急時,手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著。作為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勢應該得到正確地使用。手勢也是人們交往時不可缺少的動作,是最有表現力的一種“體態語言”。

掌握正確的手勢禮儀,首先要求我們在使用手勢禮儀時務必注意以下事項:

1.在交往中,為了增強說話者的語言感染力,一般可考慮使用一定的手勢,但要切記手勢不宜過多,動作不宜過大,切忌“指手畫腳”和“手舞足蹈”。

2.打招呼、致意、告別、歡呼、鼓掌屬於手勢範圍,應該注意其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時間的長短,不可過度。鼓掌是表示歡迎、祝賀、讚許、致謝等的禮貌舉止。在正式社交場合,觀看文藝演出、重要人物出現、聽報告、聽演講等都用熱烈的掌聲表示欽佩、祝賀。鼓掌的標準動作應該是用右手掌輕拍左手掌的掌心,鼓掌時不應戴手套,宜自然,切忌為了使掌聲大而使勁鼓掌,應自然終止。鼓掌要熱烈,但不要“忘形”,一旦忘形,鼓掌的意義就發生了質的變化而成“喝倒彩”、“鼓倒掌”,有起哄之嫌,這樣是失禮的。注意鼓掌盡量不要用語言配合,那是無修養的表現。

3.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用大拇指指自己的鼻尖和用手指指點他人。談到自己時應用手掌輕按自己的左胸,那樣會顯得端莊、大方、可信。用手指指點他人的手勢是不禮貌的。

4.一般認為,掌心向上的手勢有誠懇、尊重他人的含義;掌心向下的手勢意味著不夠坦率、缺乏誠意等;攥緊拳頭暗示進攻和自衛,也表示憤怒;伸出手指來指點,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含有教訓人的意味。因此,在介紹某人、為某人引路指示方向、請人做某事時,應該掌心向上,以肘關節為軸,上身稍向前傾,以示尊敬。這種手勢被認為是誠懇、恭敬、有禮貌的。

5.有些手勢在使用時應注意區域和各國不同的習慣,不可以亂用。因為各地習俗迥異,相同的手勢表達的意思,不僅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大相徑庭。如在某些國家認為豎起大拇指、其餘四指蜷曲表示稱讚誇獎,但澳大利亞則認為豎起大拇指,尤其是橫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種侮辱;英國人蹺起大拇指是攔車要求搭車的意思。用大拇指和食指構成一個圓圈,其他三指伸直,就是“OK”的手勢,這一手勢在歐洲表示讚揚和允諾的意思,特別在青年學生中廣為流行。然而在法國南部、希臘、撒丁島等地,它的意思恰好相反,在巴西,人們打這個手勢表示的是“肛門”。阿拉伯人用兩個小手指拉在一起表示斷交,吉卜賽人撣去肩上的塵土表示:“你快滾開”。由此不難看出,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手勢語言”,千姿百態的手勢語言,飽含著人類無比豐富的情感。它雖然不像有聲語言那樣實用,但在人際交往中能起到有聲語言無法替代的作用。相反,當我們忽視手勢禮儀的正確使用時,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不雅的行為舉止常常會令人極為反感,嚴重影響交際風度和自我形象,應特別注意避免。如當眾搔頭皮、掏耳朵、摳鼻孔、剔牙、咬指甲、剜眼屎、搓泥垢等,餐桌上更應注意避免這些不雅行為。

由此可見,手是體態語言中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我們不必每一句話都配上手勢,因手勢做得太多,會使人覺得不自然。可是在重要的地方,配上適當的手勢,就會吸引人們的注意。不自然的手勢,會招致許多人的反感,造成交際的障礙;優美動人的手勢常常令人心中充滿驚喜;柔和溫暖的手勢會令人心中充滿感激;堅決果斷的手勢,好像具有千鈞之力。有的手勢令人深刻地感到人們的熱情和歡喜,有的手勢卻能使人輕率得像個阿飛;有的手勢漫不經心,有的手勢使人覺得他洋洋自得;有的手勢告訴你他非常忙,正要趕著去辦一件緊急的事情;有的手勢又告訴你,他有要緊的事情要和你談,請你等一等。在讓座、握手、傳遞物件、表示默契及談話進行中手勢有時成為談話的一部分,可以加強語言的力量,豐富語言的色調,可以說,有時候手勢也能成為一種獨立且有效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