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革命進行到底6(2 / 2)

於是四十軍兩個師日夜兼程,直撲白崇禧第七軍主力。此時坐鎮武漢的桂係首領白崇禧,知道第七軍是他的精銳,也是與中共和談與維持他地位的本錢,一旦被消滅,就失去資本,便立即下令第七軍一七一師南撤。於是在解放軍麵前沒有什麼阻力了,第四十軍一二○師以卷席之勢攻克駐馬店、確山,解放明港、長台關;一一八師奔襲80餘公裏,於4月2日解放河南南部重鎮信陽,隨後繼續南進,4天內殲敵700餘人。

此前,白崇禧為迫蔣介石下台,曾與中共有過接觸,企圖劃江而治,實現局部和平。為了和平解決白崇禧的桂係軍隊,毛澤東電示先遣兵團,要求盡可能采用聯桂反蔣的策略。於是,十二兵團原地休整,沒有繼續南逼武漢。3月底,肖勁光把兵團部移駐鄂豫交界的雞公山下一座不大的火車站裏,一住就是一個月。此時,南京方麵派出以張治中為首的代表團,正在北平與中共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解放軍二野、三野的渡江準備已接近完成。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和談破裂。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二野、三野隨即發起渡江戰役,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很快被全線突破。四野先遣十二兵團雖然沒有渡江,但守住了白崇禧不能東援,保證了二野、三野渡江的側翼安全。

八、北平和平談判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回到溪口。22日,李宗仁發表就任代總統的文告說:蔣介石“軫望國家之艱危,顧恤人民之痛苦,促成和平之早日實現,決然引退,宗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代行總統職權……決本和平建國之方針,為民主自由而努力。”在同一天,李宗仁為重啟和談,一麵電邀李濟深、章伯鈞、張東蓀等共同策進和平運動,一麵指示行政院做出決定,派邵力子、張治中、黃紹竑、彭昭賢為和談代表,等候共方代表在雙方同意地點進行和談。此外,又派邵力子、甘介候先後去上海,分別訪晤宋慶齡、章士釗、顏惠慶、黃炎培、羅隆基、張瀾等民主人士,請他們為促成和談有所讚助。23日,他派黃啟漢、劉仲容飛往北平,表示“願以最大努力促和平之實現”,接受中共提出的八項條件為談判基礎,並要求人民解放軍暫時停止進攻。由於李宗仁上台後就采取這些行動,1月23日,中共通過廣播電台發表了如下聲明:1.與南京政府談判,並非承認南京政府,乃因其尚控製若幹軍隊;2.談判地點,北平解放後在北平舉行;3.反對彭昭賢為南京政府代表;4.戰犯必須懲治,李宗仁亦不能免。24日,李宗仁為進一步表明企求和談的誠意,在總理紀念周就職宣誓典禮上強調:“決促進和平實現”,並令行政院采取七大措施:1.將各地“剿匪總司令部”一律改為“軍政長官公署”;2.取消全國戒嚴令。接近前線者,在雙方下令停止軍事行動後再行取消;3.裁撤“戡亂建國總隊”;4.釋放政治犯;5.啟封一切在戡亂期間因抵觸戡亂法令被封之報館、雜誌;6.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廢止刑事條例;7.通令停止特務活動,對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27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請迅速指定和談代表與談判地點。並謂南京“政府業已承認,以貴方所提的‘八項條件’作為和談的基礎”。

南京的府、院分裂

李宗仁上台所做出的行動,試圖以自己的“法統”地位來對抗蔣介石的“黨統”控製。而承認以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作為和談基礎一事,事前更未提交國民黨中常會和中政會聯席會議討論,也未經孫科過目。結果李宗仁在電報發出後,溪口即有長途電話同孫科接觸。孫唯蔣介石之命是從,1月28、29兩日,內閣要員悄悄離開南京到上海去了。1月29日,是農曆元旦佳節,李宗仁原定慰勞首都衛戍部隊每名士兵現洋1元,因中央銀行南京分行沒有現金而作罷,留在南京同李宗仁度歲的僅有於佑任、居正兩人。30日,蔣介石決定將國民黨中央常會移往廣州,意在與孫科配合,孤立李宗仁,使其不能代表南京政府與中共和談。2月1日,李宗仁為挽留內閣回到南京而飛上海,與孫科、吳鐵城和其他內閣成員舉行會談。但孫科說:一周以前,共軍前鋒已到浦鎮,南京在共方遠程大炮射程之內,為使政治重心不受軍事上的威脅,行政院已決議2月4日遷往廣州。自此院、府分裂。蔣介石不僅策動孫科內閣遷廣州,並由陳立夫用經濟手段拉立法委員前去廣州複會,每人送船票一張、美金100元,到廣州後,月給港幣300元的特別津貼。2月4日,行政院遷廣州後,南京隻有一個代總統,沒有行政機關,國民黨南京政府的存在成了問題;說它在廣州,但廣州隻有一個行政機關,而沒有政府首腦;說它在溪口,隻有一個宣布“引退”的總統,而黨政機關均在廣州。這樣,國民黨政府成了名副其實的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