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是非常崇敬我國古代偉大軍事家孫子的,孫子寫下了“圍師必闕,窮寇勿追”的名言,可是現在毛澤東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一定要“追窮寇”,不要再犯楚漢之爭中項羽優柔寡斷的錯誤,而到最後自刎於烏江。在發起渡江作戰前後,國內外確有一些好心腸的人主張南北分治,適可而止,正迎合了李宗仁的“劃江而治”,蔣介石的“卷土重來”的意圖。甚至連當時的斯大林對中共是否有力量統一全中國也打問號。1955年初,劉曉在赴任駐蘇聯大使臨走之前,周恩來對他有這樣一段談話:“1949年初斯大林派人(即米高揚)來西柏坡,主要是為了解中國革命形勢和聽取我方意見。當時軍事、政治形勢都很好,我們準備南下渡長江,解放全中國,蘇聯對此有看法,要求我們‘停止內戰’。實際上是搞‘南北朝’,兩個中國。南京解放前夕,蘇聯同國民黨政府仍保持著外交關係。蔣介石在南京待不住了,遷都廣州,蘇聯大使羅申隨蔣介石政府遷館到廣州,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則未走,留在南京觀察形勢發展。蘇聯的作法同他們對當時的整個國際形勢的錯誤估計有關。蘇聯擔心中國內戰會打亂雅爾塔劃定的勢力範圍,導致美國卷入,危及蘇聯。斯大林總的出發點是要從戰略上穩住美國,贏得和平建設的時間。蘇聯對我們能否解放全中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也持保留態度。當時,我們對國際形勢的估計和是否能解放全中國的看法同蘇聯是有分歧的。當然,中國打贏了,蘇聯背靠新中國還是高興的。”
解放軍西集團,於20日夜由第四兵團十三軍三十七師紅軍團為先遣隊,攻占了江心的八寶洲和三號洲,殲滅了蔣軍全部守軍,控製了江麵,為全軍渡江擔負了江麵的掩護任務。21日夜,於傾盆大雨中,冒著咆哮翻滾的波濤,十三軍向著蔣軍六十八軍的防區香口至湖口段,實行強渡。其突擊隊,於午夜前登陸成功,蔣軍以為神兵天降,軍心動揺,紛紛逃竄。於是,蔣軍劉汝明第八兵團所屬五十五、九十六、六十八軍,連同安慶逃回之夏威第八綏靖區所屬之四十六軍一七四師,即分別向歙縣、祁門、浮梁(景德鎮)方向奪路南逃。到21日夜12時,十三軍已渡江五個團。22日十三軍渡過兩個師,十五軍也渡過兩個團。23日清晨,西集團二野四兵團司令員陳賡踏上江南大地。當日,十三軍、十五軍全部渡完,十四軍也渡過一部,24日二野主力全部渡完。大軍所至,蔣軍望風而逃,解放了至德、東流、彭澤和馬當要塞,並在大隅附近殲滅蔣軍一部。
廣德、郎溪圍殲戰
當解放軍中集團渡江成功,根據蔣軍沿江防禦抵抗甚弱的情況,粟裕判斷東、西兩集團全麵過江之後,定將造成蔣軍全線潰亂之勢,解放軍應乘登陸勝利之威,迅速展開並插向敵之縱深。這樣,不僅可使敵無力重新調整部署,甚至將促使敵全部崩潰,以達成我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敵的有利態勢。於是,三野在4月21日致電總前委和中央軍委:“建議第九兵團渡江後,除以第三十軍監視蕪湖之敵待交二野第四兵團外,主力應即沿南陵、青弋江、宜城、十字鋪之線及其以北地區向東北挺進,控製溧陽,截斷京杭國道,使南京敵人無法向杭州退卻,以達成孤立分割敵人,有效地協同東集團作戰之目的。該兵團先頭部隊應於4月25日前進至郎溪及其東北地區。第七兵團攻殲當麵之敵後,應尾第九兵團後沿南陵、宣城、十字鋪以南地區急進,力求於4月27日前後進至廣德地區待命。第十兵團大部南渡後,第二十八軍出宜興,第二十三軍出丹陽、金壇,並以一部向溧陽挺進。第八兵團第二十軍及第二十六軍一部渡過夾江後,向鎮江、丹陽間挺進,策應第三十四軍南渡攻占鎮江。”總前委接到三野的電報後,迅速做出決定,於4月22日、23日連續兩次電示三野:“我軍主力大部過江,渡江任務業已完成,今後應力爭迅速完成東西打通聯係,割裂敵人,截斷浙贛路。並同意譚震林率中集團迅速東進策應東集團行動。為便於渡江後的統一行動,總前委還重新明確第七和第九兵團直歸粟裕指揮;同時明確南京城防改由第八兵團擔任,二野第四兵團改出浙贛路。”4月22日,三野在收到第七、第九兵團向郎溪、廣德地區進軍的部署電報後,認為還應加速該兵團的行程,即令第九兵團率先頭第二十五軍、第二十七軍,以急行軍經青弋江、宣城向郎溪、溧陽挺進,不為小敵所阻惑。令第七兵團迅速將攻擊箭頭轉向南陵以東宣城方向,在第九兵團右側後成梯次隊形前進。令第十兵團第二十八軍兼程前進,占領宜興,第三十一軍隨二十八軍後跟進,在第二十八軍繼續向長興推進時控製宜興。第二十三軍由滆湖與長蕩湖之間急進,截斷溧陽、宣興間交通,協同第二十八、三十一軍合圍殲敵。4月23日,三野又連續電催令第十兵團第二十三軍“盡可能於明晨趕到金壇及其以南,並繼續向西南挺進”;第二十八軍應“不顧疲勞於明晨攻占宜興及其西南,並繼向西南挺進,不得延誤”;令進至無錫的第二十九軍“設法乘火輪渡太湖南下,搶占長興、吳興,以截斷由南京、鎮江南逃及由宣城東逃杭州敵之退路”(後因合圍達成,改沿滬寧鐵路向蘇州攻擊前進)。令第九兵團第二十五、二十七軍“到達宣城後不必向東北,應即沿廣德、吳興公路南北向吳興急進,以完全封鎖敵人之退路,望克服疲勞,迅速猛進,至要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