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國進軍89(2 / 2)

對於陳銘樞帶來這兩個附件,司徒雷登進行了反複研究,越看內心越沉重,感到非常失望和沮喪,從中共領導人答複中看,絲毫沒有放棄社會主義原則和獨立主權的表示,司徒感到沒事可做了,決定離開這個“令人煩惱而灰心”的地方。7月11日,他向艾其遜發了電報,建議“在我離開南京之前,不要向這裏、華盛頓或廣州的新聞界透露我的新的旅行計劃。”因為幾天之前,杜魯門曾指示他在離開南京後將訪問廣州。15日早晨,司徒雷登從廣播裏得知蔣介石到了廣州,他感到“不行,廣州又去不得了。”當天和18日,兩次致電艾其遜,擺了很多“去不得”廣州的理由:“我在拒絕北平之行後,馬上訪問廣州,並與委員長會晤(這是不可避免的),共產黨肯定將其看作是有意侮辱。他們會對此作出強有力的反應。我對中共領導人的影響純屬本人性質。我飛抵廣州,看望他們不共戴天的仇敵,他們肯定不會放過我。而且未來我在共產黨中國的有用之處會因此喪失殆盡。”因此“我讚成國務院不讓我畢恭畢敬地去北平見毛主席,由於同樣的原因,我認為改變航程去拜見蔣委員長也是不明智的。”7月26日,司徒雷登利用辦離境手續的機會,又同黃華見了一麵,談話間,他問黃華對美國今後的對華政策有何希望?黃華認為現在談不到希望美國做什麼,因為首先需要美國放棄錯誤的政策,證明它具有對中國人民堪稱友好的誠意。8月3日,司徒雷登懷著非常複雜的心情,乘飛機離開南京回國,同機的還有他的私人秘書傅涇波等一行8人。

對白皮書的大討論大批判

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標誌著美帝國主義侵華援蔣政策的徹底失敗。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引起美國統治集國內部的激烈爭吵。美國國務院為了替自己的失敗作辯護,於1949年8月5日,在司徒雷登離華返美途中,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因公布白皮書,國務卿艾其遜把他7月30日寫給杜魯門的信,作為該書的序言一起發表。

司徒離華,白皮書發表,這兩件事同時發生不是偶然的。這是美國統治集團對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仇恨與恐懼,而又無可奈何的表現。美國援蔣失敗,在美國統治集團內部引起了關於失敗責任問題的激烈爭吵,以麥克阿瑟為首的反對派攻擊和責難當權的杜魯門、艾其遜等沒有給蔣介石更多的援助,致使美蔣失敗。在兩派爭吵得不可開交下,杜魯門政府隻好攤牌,公布了若幹反對中國人民革命的真實材料,作為替自己辯護的依據。這樣,白皮書客觀上就成了一份美帝國主義侵華罪行的自供狀。正文有八章,另有186個附件(實為233件),它敘述了自1844年美國強迫中國簽訂《望廈條約》,到1949年中國全國基本解放時止的中美關係。特別評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幹涉中國內政遭到失敗的經過。在當時的中國內,有相當一部分資產階級分子,也就是美國人所指的民主個人主義者。對美國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幻想。白皮書的發表,正是教育這些人的好時機,因而白皮書成了難得的反麵教材。為了揭露美帝國主義侵華援蔣政策的實質與特點,為了教育中國的“民主個人主義者”,新華社從1949年8月12日至9月16日,接連發表了對白皮書的六篇評論文章。除第一篇《無可奈何的供狀》外,其餘都是毛澤東撰寫的。

在這些評論中,毛澤東揭露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帝國主義本質,並闡明反動派和人民的兩種根本不同的邏輯。毛澤東指出: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美國也是侵略中國的國家之一,特別是1946年到1949年間,“美國出錢,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借以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的戰爭,組成了美帝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個重大部分”。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加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侵略和壓迫,造成了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仇恨,使中國人想一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迫使中國人的革命精神發揚起來,從鬥爭中團結起來。”“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絕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毛澤東說:“帝國主義者的邏輯和人民的邏輯是這樣不同。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他們絕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這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