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荀子(3)(2 / 3)

老人給張良的書就是《太公兵法》。後來,張良熟讀此書,終於幫助劉邦平定天下。

蘇軾在《留侯論》中發表議論說,橋上老人並非神怪,而是秦代隱士。他認為張良有蓋世之才,卻缺乏深謀遠慮、以柔克剛的大誌,逞一時之勇,幹出荊軻、聶政等刺客所作之事,差點送了命,實在可惜。所以老人就故意用傲慢無理的行為來考驗張良,如果張良能忍,將來就可以成就大事。其實,送書不是主要目的,老人有意挫挫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他不再鋒芒外露,忍小憤而成大業也是最終的想法。因此老人要做的,是改善張良的情緒,減少一點剛,增加一點柔,達到剛柔相濟的水平。蘇軾認為,古來豪傑之士的節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自我控製,是柔的一種表現。項羽不能自我控製,而劉邦卻能自我控製,所以,項羽輸給了劉邦。而劉邦的自我控製,是受張良耳濡目染的結果。

戰國時期的藺相如也是個善於自我控製的人。在威風凜凜的秦王和虎視眈眈的眾臣麵前,為了維護趙國的利益和尊嚴,他怒發衝冠、張目斥敵,剛烈之氣震懾秦國君臣。而麵對廉頗的有意挑釁,為顧全大局而再三回避,甘心忍讓。該剛時剛,該柔則柔,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好外交與內務,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完璧歸趙,又將相和好。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如意,工作生活的環境條件不可能一點不變。身處順境,我們自然求之不得,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身處逆境,如失敗、犯錯誤、降級等等,主觀心理期待與現實處境反差極大,不善於調整自己,就會命運不濟,一生不幸。而及時調整心理狀態,盡快適應變化了的環境,等待、尋找新的發展途徑,就會創造美好的命運。儒家講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是在人生到達兩種不同的境界中調整自己的智慧結晶。

性格決定命運

【原文】“人之命在天。”

【大意】人的命運在於如何對待天。

人生在世,很多情況下,命運並不能夠如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但荀子認為:“人之命在天。”什麼意思呢?其實,荀子主要是強調人對待天的態度,即人的命運在於如何對待天。而人對待天的態度則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我們認為,成功與失敗最主要有兩方麵因素:一方麵是機遇,另一方麵就是個人的性格決定的。不能說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沒有機會,正如有人所說的,機會對於我們大家都是均等的。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夠抓住機會,取得人生成功,而大多數人卻抓不住機會,常常抱怨命運不公?這就是個人性格問題。

性格決定命運,這並不是誇大其詞,人的命運主要歸結為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而不能歸結為上帝的安排。一個人幸福還是悲傷,主要是自己的性格因素決定的。那麼究竟什麼是性格?性格又是怎樣形成的?隻要認識了這些問題,我們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具體而言,性格是人對現實的較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比如人在環境中由認知、情緒、意誌活動而構成的對事物的看法,穩定下來的、經常的、習慣性的行為舉止等。比如有些人熱愛生活,有些人對一切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有的人默默無聞但悉心體貼,有的人性格張揚但鋒芒畢露。

性格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結構,複雜的原因就在於它包含太多的內容,從對現實的態度方麵看,我們可以說某人的性格正直、誠實、勤勞、謙虛、積極或者相反;從意誌方麵來說,性格特征往往表現為對自己行為的調節水平和行為獲得方式,例如獨立性、自製力、毅力和恒心以及果斷等等;從性格的情緒特征看,主要表現為情感活動的強度、穩定性、持久性、心境的平和等等;從理智方麵看,性格表現為有人善於深思熟慮,有人淺嚐輒止,有人善於分析綜合,有人善於浪漫想像等等。性格的這些方麵,在一個人身上以其獨特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互相作用,互相製約,構成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的個性麵貌。所以“性格”是我們經常使用而沒有被人真正理解的名詞之一。即使有些心理學家在給這個詞下定義時,都像瞎子摸象一樣。一個瞎子確信大象是一條大蛇;另一個瞎子認為象是一根樹幹;第三個瞎子則自信另外兩個人是真正的瞎子,因為象實際上是一堵牆。那麼我們自己的性格又真正像什麼呢?我們扮演的角色、玩的遊戲及裝扮的外表後麵,我們真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