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了解自己性格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自己,或者其他的人,我們都像瞎子描繪大象一樣,隻有當每個瞎子的觀察都集中在一起的時候,這些綜合的圖像才能提供一個對大象完整的描述。事實上,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一些缺陷。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就應該承認這種現實,不要求全責備、追求完美,否則,隻能給自己增加痛苦。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學家將性格的形成歸為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兄弟姐妹的交往從決定意義上影響了個人性格的形成。由於那些對我們很親密的人通常是我們的父母兄妹,同他們交往使我們學習到:①我是誰,也即自我概念的形成;②什麼對我們最重要,也即我們的價值觀;③如何滿足某種需要,即我們的動機;④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思維;⑤對待我們感受的方式,即情緒。這些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現在表現出的性格。可見,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完美或者病態都與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隻要大家留心一下,把自己性格深層次的東西拿來與你們的爸爸媽媽相互細細分析比較一番,就會發現自己身上有父母的因子,兄弟姐妹有相似之處,對此你是否有些同感?
其次,我們的基本性格結構形成得很早,可能在人生最初5年之內。但是,這並不能說我們的性格會原封不動,永久停留在同一個的位置上。恰恰相反,在環境不斷變化、接觸的信息不斷轉換過程中,我們的性格也呈現出不同的麵目等。但是,人生早期的生活對性格的影響是很大的,一旦形成某種性格,改變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即使我們個性的大部分心理特征開始得很早,後來的生活經驗仍對我們的行為起著影響。有時候一件嚴重的事情,如家庭成員的死亡,或者生活中的失敗或成功,都可能在性格模式上帶來激烈的變化,多數心理學家把個性解釋為生長著的有生命的實體。人類的命運是完全可以自由選擇的,也是可變的,而人的生物學方麵,卻很少能自由改變。如果把人的身體比作是設置的一個舞台,那麼心理性格就是可以在上麵創作和一再創作人類的戲劇。
最後,性格是整體的,實際的行為被看做是變化的個性和情境之間的相互影響的結果。在發展的每一個特殊情境中,性格是以一種巨大範圍的(Tyler)和一種甚至更大數量的選擇表現出來的,因為人類能夠使用無限的、獨特的和創造性的方法來解釋和聯係外在的實際。
從以上理論的闡述來看,一個顯而易見的真理擺在我們的麵前:性格是後天形成的,而且是具有可塑性的——隻要你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尋找完美的性格模式,那麼你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要聽從命運的安排
【原文】“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大意】放棄人治理自然和社會的努力,而一心向往對天時地理的依賴,那就是太糊塗了。
人都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很多情況是你做了,或許你也無法改變什麼;但你不做,就什麼也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命運在於自己對人生的把握,我們一再強調,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你是屈從於命運,還是做命運的主人呢?在荀子這裏,我們找到了答案,屈從於命運的人是愚者所為,一個有誌之人,是絕不能依附於命運的安排,隻要能認識到這一點,你就會自己安排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