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荀子(1)(1 / 3)

智慧與用人之道人才:第一要素

【原文】“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

【大意】英明的君主急於求得治國的人才,昏庸的君主急於奪取權勢。

在荀子看來,領導者,在訪求人才時是勞累的,但使用人才之後,他就輕鬆了。

中國的古代史是十分奇怪的,一方麵產生那樣多正統的理論,而另一方麵,許多成功者又不是按這些理論去做的,尤其是封建帝王,更是如此,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比如說,孟子講“仁者無敵”,曆代統治者對此也是眾口一詞,但真正行仁政的統治者並不多見,“上焉者尚且王霸雜之,下焉者不堪聞問。”倒是對於人才的招攬,曆代統治者都做得不遺餘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中國曆史上,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在統治者看來,招攬人才遠比施行仁政來得快捷有效。

黃石公曾講過這樣一件事:“從前太平的時候,諸侯有兩軍,方伯有三軍,天子有六軍。天下一亂就會發生叛逆,王恩枯竭就結盟、立誓相互征伐。當政治和道德力量勢均力敵的時候,爭霸的雙方才會招攬天下的英雄。”所以說:“得到人才國家就會興旺,失去人才國家有滅亡之危。”

大千世界,各行各業,一個人無法博學多能,領導者必須領導形形色色的人,這就要求他將各行各業有才華的人推到領導崗位。荀子說,一個領導者,在訪求人才時,他是勞累的,但使用人才之後,他就輕鬆了。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宴請君臣,席上劉邦問:“大家說實話,我所以得天下的原因何在?項羽所以失天下的原因何在?”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派人攻城掠地,並用來封給他們,和大家共享這種利益,項羽卻妒賢嫉能,對有功者,加害他們,對賢良者,懷疑他們,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劉邦糾正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子房;安定國家,親撫百姓,供給糧餉,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所以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不任用他,這就是他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在漢末三國時代的群雄中,求才欲望最為強烈的應當屬曹操。曹操最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寫到曹操平定冀州後,親自前往袁紹的墓地祭奠,眾將感到奇怪,於是曹操向眾將述說了他與袁紹在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前的一段談話。當時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滇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濟乎?”曹操回答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這裏的“智”就是指謀臣,“力”則是指武將。可見初露頭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根本。

曹操聯絡袁紹等人起兵討伐董卓之時,便招募了樂進、李典、夏侯悼、夏侯淵以及曹仁、曹洪等一班武將。討伐董卓失敗後回到山東,更是大力招賢納士。先是荀彧、荀攸叔侄應招而來,二荀又推薦了程昱,程昱推薦郭嘉,郭嘉推薦劉曄,劉曄推薦滿寵和呂度,滿、呂二人又推薦毛蚧。曹操的態度是不厭其多,來者不拒,一經推薦,馬上委以重任。於禁、典韋兩員大將也被他網羅而來。自此曹操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震山東。可是曹操並不滿足,他的胃口大得很,對於他用得著的人才,見一個愛一個,想方設法弄到手,稱他為“人才迷”,一點也不過分。許褚、張遼、徐晃、張郃、龐德等勇將,都是被他運用各種手段網羅到自己隊伍裏來的。對於劉備新得的謀士徐庶,曹操甚至用拘其母、假造書信的方式弄到自己手裏。對於長阪坡陷入曹軍重圍的趙雲,曹操因見其武藝不凡,竟下令軍兵不得放箭,隻要捉活的,致使趙雲殺出重圍而去。曹操對由於誤中敵方離間之計,或因激怒而錯殺有用的人才,往往是懊悔不已。得力幹將戰死或病亡,曹操的悲痛程度比對自己親人的亡故有過之而無不及,武將如典韋、文臣如郭嘉都是如此。為了不損害自己求賢若渴的形象,使更多的有用之人投奔自己,狂士禰衡裸衣擊鼓辱罵曹操,曹操也不肯殺他,讓他去劉表那裏,借以借刀殺人。劉備一向有不居人下之誌,曹操心裏非常明白,手下多有勸曹操殺之以絕後患的,曹操怕落得個“害賢”之名而不肯下手。曹操為了使關羽投降,答應其提出的苛刻條件,為了留住關羽他費盡了心血。這些都表現了曹操異常強烈的求才欲望。

正因為對人才的重要性有著最為深刻的理解,因而曹操的求才欲望也是最強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