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座談會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與員工的感情聯絡。會議不拘形式,以自由討論為主要形式,雖以業務項目為主要討論內容,但也鼓勵員工暢所欲言甚至傾吐心中不快。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指責他們的任何上司,把心中的不滿、意見和希望表達出來。所有服務員都抱著很高的積極性參加座談會。實踐證明,這種溝通方法比一對一的交流更加有效。
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不是一件難事,他們提供給你意見,你疑心他們有什麼用意嗎?如果你要從別人意見裏得到最大的益處,就不可退縮、急躁、多疑。要養成利用別人意見的習慣,要懂得用別人的腦子辦事。他們已經在他們的意見上花了很大的代價,如果他們願意告訴你,你為什麼不接受呢?要想成為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獨斷專行,而要多與下屬溝通。
任人唯親不可取
【原文】“人主則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是其所不言之故也。”
【大意】君主排斥賢能的人而任用自己偏愛的人,臣子爭奪職位而妒忌賢能的人,這就是君主、士人千年來不能在一起的緣由。
在中國這個封建主義傳統非常濃厚的國度裏,“裙帶”思想是用人製度中的害群之馬,而領導者又往往喜歡任用自己偏好的人作為自己的親信。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封建官場曆來如此行事。
“任人唯賢”和“任人唯親”兩條用人路線的對立和鬥爭,一直與社會曆史的發展交織在一起,並演變出多種形式。一是表現為非親不選,非親不用。在一些單位,個別領導為培植個人勢力,把五親六眷、七姑八姨都放在了重要部門,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關係網絡,左右著整個組織,影響極壞;二是用人隻願挑選老同學和老熟人,不管標準夠不夠,都進行提拔,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卻因為不屬於“嫡係”而得不到重用;三是主觀主義,以領導者個人的好惡來決定用人,隻要是對自己有用,能順從自己的,即使不符合條件也作為任用對象。這不僅壓製了人才,也為那些投機鑽營的人提供了市場。
現代許多民營企業,由於搞家族管理,而導致企業倒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了。“任人唯親”不僅束縛了領導選人的視野,而且還是導致徇私舞弊等腐敗現象源頭。
荀子對於這種問題,又說:“人主故不廣焉,無恤親疏,無偏貴賤,唯誠能之求?”君主為什麼不能做到廣招賢士,不顧及親疏,對貴賤不存偏私,隻訪求真正賢能的人呢?
企業能否發展決定於有沒有人才可用。古代問鼎中原者,人才濟濟的則取得成功,缺乏或無人才輔佐的則招致失敗,而人才的有無,取決於能否惟才是舉而用之。
在古時候,縱橫家蘇代在和燕昭王的談話中,論述兩種人的不同作用:一種是品行好的人。孝如曾參、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鮑焦,當然是品行好的人。但是蘇代認為像曾參、孝己這樣的孝子,隻不過是善養其父;像尾生高這樣講信用的人,隻不過是不欺騙人;像鮑焦這樣廉潔的人,隻不過是不偷人錢財。一種是具有才能的人。這種人有進取心,想有大作為,蘇代說他就是這種人。蘇代將這兩種人進行對比,他認為前一種人,隻是在德行上自我完善,雖然他們德行完善,卻缺乏進取之心。而具有進取心的人,才有建功立業宏願,才能輔助君王成大業,才於國於民有利。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深知人才的重要。在當時動亂的年代裏,宇文泰知人善任,反對“州郡大吏,但取門資”而“不擇賢良”的做法,主張選才“當不限蔭資,惟在得人”,提拔重用了有真才實學的蘇綽等人。蘇綽,陝西武功人,才華出眾,經人推薦,擔任了行台郎中。宇文泰通過接觸和了解,感到蘇綽有才學,就找了個機會把他留下來交談。過後,宇文泰對屬官周惠達說:“蘇綽真乃奇士,我將把政務委任給他。”不久,蘇綽被擢升為大行台左丞,參與國家機密要政,越來越受到宇文泰的寵信和厚待。後來,蘇綽成為宇文泰的重要助手,幫助他大力改革官製、頒行均田製、創立府兵製,從而使西魏一天天強大起來,為北周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