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才是舉的關鍵還要看舉薦人,舉薦人的品質直接影響了被舉薦人前途。被人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北宋宰相趙普在宰相位幾十年,曾對北宋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薦賢用人上,他也是不遺餘力。一次,趙普舉薦某人為官,宋太祖不許;第二天複薦,仍不許;第三天再薦,宋太祖大怒,撕碎他的奏章,擲之於地。趙普臉不變色,默默地跪在地上,把殘牘碎片一一拾起,然後還朝回家。第四天,他補綴好舊牘,更奏如初。宋太祖明白了趙普的苦心,終於任用所舉之人。又一次,有幾個臣僚應當升遷,宋太祖一向厭惡這些人,不予批準。趙普卻再三請命。宋太祖很生氣,說:“朕偏不準這些人升遷,看你有什麼辦法?”趙普據理力爭,說:“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宋太祖怒不可遏,起身走入後宮。趙普緊跟不舍,來到寢宮門前,恭立等候,久久不肯離去。宋太祖無奈,隻得諭允其請。
趙普為了國家利益,不依君主一時好惡和自己個人得失,再三舉薦人才,使真正的人才得到了重用,留下了力薦舉才的美談。
用人有度,提拔得當
【原文】“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
【大意】尊崇賢人,使用能人,所給的等級地位與他的賢能相當而沒有一點差錯。
在荀子看來,沒有德行的人不能使他有顯貴的地位,沒有才能的人不能授予他官職,沒有功勞的人不能給予獎賞,沒有犯罪的人不能施加刑罰,朝廷裏沒有靠僥幸得到官職的人,老百姓沒有靠僥幸得過且過的人。論功行賞乃天經地義的事情,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是應該得到快速升遷機會的。但是請別忘記,人與人是相互影響的,提拔一個人往往會影響到其他人,若提拔不當,就會破壞公司人事關係的穩定,得罪公司其他員工,還可能因此而失去受提拔者。因此,在提拔一個人時,要慎重考慮以什麼樣的速度提拔,提拔到哪一個位置,方不影響其他人的情緒。
法國有一家公司在提拔一個年輕人時就處理得極為藝術。這位年輕人才幹非凡,剛來公司幾個月其才華與能力就得以凸顯,使其上司顯得黯然失色。這樣的年輕人顯然應得到提升。但是,如果將他提升至他上司的位置或超過這一位置,很可能會引起爭議,造成不好的影響,但如果不提拔,又可能使這個青年的才華不能更好的展示。經過討論決定將這位年輕人調至遠離總部的某個駐外國代表處任主任。這實際上連升了三級,但公司內卻沒有人太注意,從而也沒有反感與牢騷,年輕人如魚得水,聰明才智得到極大的發揮。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較急功近利,往往隻顧眼前利益,這種人目光短淺,雖然會暫時表現得相當出色,但是卻缺少一種對未來的把握和規劃能力,做事隻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如果老板本身是目光遠大的人,對自己的公司發展有一個明確的定位,並且需要助手,那麼這種人倒是很好的選擇,因為這類人最適合於被老板指揮運用,以發揮他的長處。
一個能共謀大事的合作者往往能在某些重大問題上提出卓有成效的見地,這樣的人是老板的“宰相”和“謀士”,而不僅僅是助手,如果老板能找到這樣的人,那麼對事業的發展無疑是如虎添翼。
心思縝密的人往往能居安思危,能考慮到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和結果,而且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這種人往往也很有責任感,會自我反省,善於總結各種經驗教訓,他的工作一般是越做越好,因為他總能看到每一次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於日後改進。如此精益求精,成績自然突出。雖然有時候這類人會表現得優柔寡斷,但這正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所以作為一個老板,大可放心地把一些重任交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