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齊,泰山移。臣民若齊心協力,就能轉敗為勝,變劣勢為優勢。
韓信在評價項羽時說:“項羽所過之處,殘害生靈,百姓不順從,就用暴力劫持壓服。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喪失了天下人心。所以說:項羽的強大很容易衰弱。”後來,果然如此,項羽因失掉了民心,而失去了天下。
諸葛亮在給處於劣勢地位的孫權出謀劃策時說:“荊州的百姓歸順了曹操,實際上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悅誠服。現在將軍(孫權)隻要命令猛將與劉備同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操。”孫權采納了諸葛亮的意見,最後以弱勝強。
可見,人心不服,優勢很容易被打破。而獲得人心的方法則是君王的德行。
王莽在稱帝為君之前,看上去謙恭禮讓又才智不凡,頗具名士之風。但當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後,就變得居尊傲慢,荒淫殘暴,儼然成了一個暴君惡徒。
對於王莽的品性,虞世南給予的評價是:“王莽是一個生性殘酷、奸詐、虛偽的人。沒有發跡的時候,沽名釣譽;得誌之後,驕橫狂傲,目中無人。當偽裝的畫皮被撕掉後,他的本質就暴露出來了。他不聽勸阻,盲目自大,至死不知悔悟,殘暴的統治使四海冤獄重重,怨聲載道,最終隻能被光武帝清除了。”
王莽的變化並非完全是他自身的原因,班固對於他的變化是這樣認識的,他說:“王莽出身外戚,最初降低身份,踏實能幹,以此沽名釣譽。漢成帝、漢哀帝在位的時候,他勤勤懇懇,為人處事正直謙恭,處處被人稱道,很難讓人相信他是孔子所說的那種‘在國有名,在家有譽,口頭上仁義厚道,行動上背道而馳’的偽君子。但人的本性是難於改變的,王莽本質上是一個不仁義並有邪佞之術的人,再加上他的四位叔父等都是世代權臣,擁有很大的權力,他憑借父輩的勢力,又趕上漢室正處在衰敗之際,皇位三次形同虛設,而王太後壽命又長,長期作為他的靠山,這些都成為他能玩弄奸詐權術的條件,並最終促使他奪位篡權。由此推論,王莽篡位也是天意如此,不是人力所能完全做到的。
王莽篡奪了政權之後,他所占據的地位對他而言是不利的,剛剛被顛覆的情勢比夏桀、紂王更險惡,然而他卻熟視無睹,若無其事地自命黃帝、虞舜再世。麵對國難當頭,他隻知依仗其威勢和詭詐,荼毒生靈,他的行為令全國嘩然。百姓的生活不再安樂,朝政失調,群臣憤恨,最終,眾叛親離,四方舉事,城池失守,國家分崩離析,全國的城鎮成了廢墟。縱觀有史以來的亂臣賊子,無道之人恐怕沒有誰比王莽更厲害了。像他們這些色穢聲淫,氣數短命之輩,其實就是準備好要給賢明的帝王掃清道路當垃圾的。”
王莽的虛偽奸詐是使他不能為君良久的原因,所以,一個君王,不能隻圖虛有其表,而是要有真正的雄才謀略,具備仁德寬厚的品性;身居其位,要謀其政,依仗權勢,鎮壓荼毒百姓不能定國安幫,反而會加速君權的滅亡;禮賢下士,兼聽則明,得道多助,天下易得,傲慢自大,盲目自負,失道無助,天下易失。企業拿什麼標準來衡量員工?員工又以什麼標準來為自己定位?優秀的員工不僅能替老板分憂解難,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其實,聖哲荀子早在幾千年前就給了我們下了評判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