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麵對壓力都急於擺脫,但所換來的卻隻是一道道新的考驗,更糟的是他們曉得怎麼去處理老問題,卻不知該如何麵對新局麵。
人們普遍有種傾向:要在壓力下才能生活,不過必須是所熟悉的壓力,當他們被炒魷魚時,身心馬上就會出現不適當的現象,而隨著失業率的節節攀升,各大診所都是人滿為患,醫師往往發現,這些人不管是哪兒痛,其實都是“心病”所引起的,而且還不是因為經濟壓力。國外有一份報告說377個失業的朋友,他們向來是虎背熊腰,但也禁不起這種折磨,被炒魷魚還不到兩周就渾身疼痛,在日日做噩夢之後,有許多人得了慢性病,到了調查接受尾聲時,竟然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得了心髒病。
這當然不是在嚇唬你說應該要“從一而終”、絕不可輕易嚐試新的生活形態,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並不可取,而且也不是每個人的適應力都這麼差。
但話又說回來,這些“轉台”成功的人們之所以能這麼順利地換跑道,並不全然是因為瞎貓碰到死老鼠,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做好事前的規劃,簡單地說,他們絕不是抱著“兩害相權擇其輕”的鴕鳥心態來逃避現實,而是認定他們會更有辦法應付新的壓力。
無論做什麼事,逃避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麵對壓力也是如此,與壓力共處,迎接生活的挑戰,才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另辟蹊徑才能柳暗花明
麵對手頭似乎總也完成不了的工作,你會是不停地抱怨呢,還是坦然麵對並不斷探索和改進工作方法呢?相信大多數勇敢的人都會慨然接下即使是充滿壓力的工作,幹個漂漂亮亮再拿給經理看。更有許多人在壓力的“逼迫”下打破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迷信,找到了其他的路徑,在別人還在痛苦迷茫的時候哼著小曲攀上頂峰,獲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
在一個人的所有成就中,沿著先人開辟出來的通路走出來的成績就是不會讓人感到滿意,自己親手造出的哪怕隻是一隻醜巴巴的木頭小狗也會讓人欣喜若狂。創新,不僅僅能幫助你擺脫工作困境的樊籠,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的生活從此豐富多彩起來,人生從此輝煌起來,它是成功的開始。
艾倫·萊恩出生於英國,17歲進入伯父開辦的鮑得利·希德出版社工作。伯父去世後,萊恩繼承了伯父的事業。1935年,他出任該出版社董事。
但此時,出版社已是嚴重入不敷出,舉步維艱了。為了使伯父創辦的這項事業不致毀在自己的手上,萊恩苦苦思索著,他知道:隻有另辟蹊徑才能柳暗花明。
在無數次的對書籍的調查比較後一個大膽的念頭觸發了萊恩的靈感,一個大膽的設想躍上了他的心頭:“出版價格低廉的平裝書,肯定能賺大錢!”
萊恩的舉措在英國出版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行們議論紛紛,都說他這不僅是自我毀滅,而且也將會使整個書業界受到嚴重的影響。就連萊恩的親人也對他的計劃表示懷疑,但萊恩認定這是他的企業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終於說服家人使這一風險計劃得以實行。
經過這一係列創新嚐試,萊恩新推出的一套書,不僅裝訂簡單、字跡工整,而且色彩鮮豔明快,令人耳目一新。
這樣廉價的書必須薄利多銷。萊恩心裏清楚:隻有每本書的銷售量達到17500冊以上,才能保住本錢。因而,他派人到各地去宣傳、推銷……
1936年7月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第一批10卷本企鵝叢書正式問世,不到半年時間,這套書就銷售了100萬冊。創新是成功的動力,萊恩正是依靠創新迅速獲得了成功。
萊恩的成功足以說明,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不拿出點別人沒有的“絕活兒”,是吸引不了人們的目光的,更是無法走向成功,在職場上,為了生存,你必須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進步,以保持自己的新鮮活力,讓自己看起來永不落伍而不被淘汰。讓自己不“貶值”,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手裏“有點貨”,讓自己掌握一門獨到的技術,讓自己有一項創新的項目,隻有這樣你才會笑到最後。那些在工作中不思進取,知難而退的人們,早晚會被一代一代的新生力量所擠掉,更不要談什麼成功了。
也許你說,我可不是什麼科學家,不可能創新的,千萬不要這樣想,它會毀了你。創新不是讓你發明新型的洲際導彈,而是說,盡一切努力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更加有競爭力。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