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讓壓力成為改善做事方法的動力(2)(2 / 3)

最後,一定要記住,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辨證看事方立於不敗之地

潮水漲到一定程度,就開始退潮,而潮水退盡,接著也就是漲潮,然後又是退潮。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之常識。它反映了一種形態,達到極致時即向它相反的方向轉化這一現象,這一現象啟發我們,看世界不光要看到它鼎盛輝煌的一麵,還要看到它衰落和慘淡的一麵,壓力在一定的條件下就可以轉化為動力。

“吃虧”之所以能得到“福”的賜予與安慰,無疑是由中國的哲人對“道”的領悟而來的。“道者,反之動”,即道的運動總是朝著相反的方麵而運動的。於是,當中國的哲人們看到了幸福所帶給人們的災害時,就努力地提醒人們多多地注意其反麵。於是,像老子、莊子等人就在他們的著作中強調柔弱的力量、居下的優勢和對成功的警戒。

生命的運行與宇宙的運行是一樣的周而複始,春繼以夏,夏繼以秋,秋繼以冬,它們不斷地變遷,興衰交替。當一個人的事業達到巔峰之時,也同時意味著衰敗的到來。這就像潮水,潮水漲到一定程度,就開始退潮,而潮水退盡,接著也就是漲潮,然後又是退潮。

美國的愛默生提到:“終即始,黑夜之後必有黎明,大洋之下另有深淵。”正是緣於這樣的角度,愛默生以為,“最精明即最不精明”,“人渴望安定,卻得不到安定”,他還引了一句美國北部農夫常說的話:“不必祝福,事情愈壞,情況愈好。”

了解了這樣的道理,看到了事物內部這樣的奧妙,人與人之間的你爭我奪,物與利的得與失的憂慮,就會消失於無形,而這種思想也能在人們心中播下它知足、樂天的種子。

正是對“道”的這種運行規律的細心的觀察,老子於是教導人們說: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造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人生有許多壓力是自己造成的。如果自滿自誇,不知適時而止,則就如同你看到小杯中的水在滿了之後,就會溢出來一樣。過於自滿的人,必會跌倒。人的銳氣固不可少,但是如果一個人的銳氣時常冒露,是不會保持多久的,因為過於剛強則易折,慣於頤指氣使的人必遭人忌而受打擊。

這樣壓力就隨著你的這種不良心態而來。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但想永久地保住他的財富,則不過是一種妄想而已,而那種依權勢而淩越於人之上的,最後必取其禍。所以隻有能體會到自然之道是什麼的人,才能不會自取壓力,才能功成而身退,雖有功而不自矜,雖才富而不自驕。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說是領悟到了什麼是真正的人生的人。

不計較一池一地的得失

生活中,人們少不了得與失的交換,如果患得患失,斤斤計較,這就是給自己造成了壓力。這種壓力就可能會因局部而毀了大局。若再因小小的壓力惹了些不必要的閑氣,失去的豈不更多了?凡是從長遠打算,就就會覺得眼前的壓力實在是太小,不值得計較。若去計較反而給將來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老子》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是講人的一生之中,名譽、名聲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呢?自身與財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與喪失生命相衡量起來,哪一個是真正的得到,哪一個又是真正的喪失呢?所以說過分追求名利地位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你有龐大的儲藏,一旦有變則必然是巨大的損失。對於追求名利地位這些東西,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受到屈辱,喪失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東西。

老子的話極具辯證法思想,告訴我們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上看得失的問題。也許一個人可以做到虛懷若穀,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虧,總覺得自己在遭受損失,漸漸地就會心理不平衡,於是就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氣吞聲地吃虧,一定要分辨個明明白白,結果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是非不斷,自己也惹得一身閑氣,而所想到的也照樣沒有得到,這是失的多還是得的多呢?

春秋戰國時期的宓子賤,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齊國進攻魯國,戰火迅速向魯國單父地區推進,而此時宓子賤正在做單父宰。當時也正值麥收季節,大片的麥子已經成熟了,不久就能夠收割入庫了,可是戰爭一來,這眼看到手的糧食就會讓齊國搶走。當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賤提出建議,說:“麥子馬上就熟了,應該趕在齊國軍隊到來之前,讓咱們這裏的老百姓去搶收,不管是誰種的,誰搶收了就歸誰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個也認為:“是啊,這樣把糧食打下來,可以增加我們魯國的糧食,而齊國的軍隊也搶不走麥子作軍糧,他們沒有糧食,自然也堅持不了多久。”盡管鄉中父老再三請求,宓子賤堅決不同意這種做法,過了一些日子,齊軍一來,把單父地區的小麥一搶而空。為了這件事,許多父老埋怨宓子賤,魯國的大貴族季孫氏也非常憤怒,派使臣向宓子賤興師問罪,宓子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