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讓壓力成為改善做事方法的動力(2)(3 / 3)

“今天沒有麥子,明年我們可以再種。如果官府這次發布告令,讓人們去搶收麥子,那些不種麥子的人則可能不勞而獲,得到不少好處,單父的百姓也許能搶回來一些麥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後便會年年期盼敵國的入侵,民風也會變得越來越壞,不是嗎?其實單父一年的小麥產量,對於魯國的強弱的影響微乎其微,魯國不因為得到單父的麥子就強大起來,也不會因為失去單父這一年的小麥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讓單父的老百姓,以至於魯國的老百姓都存了這種借敵國入侵能獲取意外財物的心理,這是危害我們魯國的大敵,這種僥幸獲利的心理難以整治,那才是我們幾代人的大損失呀!”

宓子賤自有他的得失觀,他之所以拒絕父老的勸諫,讓入侵魯國的齊軍搶走了麥子,是認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點點糧食,而讓民眾存有僥幸得財得利的心理才是無形的、無限的、長久的損失。得與失應該如何舍取,宓子賤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要忍一時的失,才能有長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獲。這就是因為具有深邃眼光的宓子賤才看到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長遠意義。

中國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係。他們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文,擔任楚國的令尹。

這個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於色,三次被免職,也怒不形於色。這是因為他心裏平靜,認為得失和他沒有關係了。子文心胸寬廣,明白爭一時得失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對自己毫無益處,不如不去計較這一點點損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看成了壓力。過於注重個人的得失和眼前的壓力,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

而一旦將個人利益的得失和壓力置於腦後,便能夠輕鬆對待身邊所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例如:南朝梁人張率,12歲時就能做文章。天監年間,擔任司徒的職務,他喜歡喝酒。在新安的時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運3000石米回家,等運到家裏,米已經耗去了大半。張率問其原因,仆人們回答說:“米被老鼠和鳥雀損耗掉了。”張率笑著說:“好大的鼠雀!”後來始終不再追究。張率不把財產的損失放在心上,是他的為人有氣度,同時也看出來他的作風。糧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麼多,隻能是仆人所為,但追究起來,主仆之間關係僵化,糧食還能收得回來嗎?糧食已難收回,又造成主仆關係的惡化,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嗎?

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應該為表麵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是認識他的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不計較眼前的小壓力,就不會導致日後的難以解決的大壓力。

凡事看得開

假如我們在生活中能從自己獨特的角度上看待壓力,那就會減少許多麵臨的煩惱。下麵,我們用幾個現實的小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人坐在輪船的甲板上看報紙。突然一陣大風把他新買的帽子刮落大海中,隻見他用手摸了一下頭,看看正在飄落的帽子,又繼續看起報紙來。另一個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謝謝!”他仍繼續讀報。“可那帽子值幾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慮怎樣省錢再買一頂呢!帽子丟了,我很心疼,可它還能回來嗎?”說完那人又繼續看起報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