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讓壓力成為塑造個人素質的動力(2)(3 / 3)

這樣,有3萬多套產品被收了回來。魯冠球把這些產品堆在廠中間,要求全廠職工對照次品找原因。原因找到後,他就親自把這些次品裝進麻袋,全部送進了廢品公司。這次一共讓他損失了43萬元。這件事發生在1980年,那時的魯冠球在經濟還十分拮據。

工人們心疼地對他說:“魯廠長,這些產品再維修一下總可以用吧。”

也有人發牢騷:“這幾十萬,我們多少年也賺不了那麼多呀!魯廠長也太大方了。”

但魯冠球卻嚴肅地說:“生產出這樣的次品不僅是對‘錢潮牌’萬向節信譽的損害,更是對國家、對人民的犯罪。產品的質量是最重要的,是一個廠的信譽。隻有更好,我們才有出路,隻有更好的質量才是我們生存的根本。你們也一樣,今後不管是哪個環節出了次品,都要罰款,誰的質量出了問題,就砸他的飯碗。”

正是憑著這種追求質量、精益求精的精神,1980年,在全國萬向節廠整頓檢查中,他的工廠以99.4的高分居全國同行業之首,被列入全國僅有的三家萬向節定點生產專業廠之一。從1980年至1989年,魯冠球的萬向節產品經濟效益年均增長達4O%以上,1988年魯冠球以1500萬元向寧圍鎮政府買斷萬向節廠股權。後來,他把“錢潮牌”萬向節產品打開了日本、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香港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每年創彙在229萬美元以上。

能做多好,就做多好。一個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必須靠人的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按經濟規律辦事。而一名員工,要增強競爭力,則必須靠良好的專業技能和不斷地追求卓越才能達到。我們的工作就如同企業的產品,隻有質量保證了,才可能有市場,也才能為自己創造利潤。相反,如果一個人工作中總是出錯、出次品,那麼他的市場也就從此消失了,等待他的也隻有“破產”了。隻有在工作中把好自己的“質量關”,生產出超越別人的“產品”,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能夠讓我們做到這一點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斷地超越現在的自我,從這一點上來說,追求卓越是我們每個員工事業的最佳保障。

在運用中獲得智慧的力量

有人學曆很高,但在實際中卻屢屢遭受職場挫折,徒增了不少生存的壓力。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哲人說,知識就是力量。確切地說,知識的運用才是現實的力量,滿腦子都是知識,如果沒有運用,這樣的知識隻是一種還未爆發的力量。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指的不是儲存,而是運用。

知識就是力量,更確切地說,知識被運用而形成的智慧才產生力量。

那些成功者並不一定知識比別人多,但一定比別人更能夠正確地運用已有的知識,並形成了智慧。愛迪生小學都沒有讀完,但並沒有妨礙他成為偉大的發明家。

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在製造他的瀏覽器時,還是耶魯大學的一名學生,對瀏覽器的知識掌握得並不是最多的,至少老師們就比他的知識豐富得多。但是楊致遠發現了因特網上的問題,並且敢於大膽地進行改進,運用當時僅有的知識編出一種搜索軟件,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知識不一定從學位而來,所以學曆也不等於知識,知識能夠被用來解決問題或克服困難時,知識就具備了力量。運用知識產生力量,體現的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來源於思考的頭腦,來源於活學活用。一個知識不多的頭腦,如果善於思考,同樣會產生力量。

一個在車站賣報的老漢每月能掙4000多元,這樣的小買賣能賺這麼多錢,可以算得上是智慧。下麵我們邊敘述老漢的賣報經曆,邊分析其智慧經營的思路。

兩年前,老漢在工廠下崗了。下崗工資就那麼少,生活的壓力,使得老漢開始打算賣報掙錢(製定工作目標)。幾經挑選,發現35W車總店人流量大,車次多,於是選定在35W 車總站賣報(經初步市場分析,選擇終端銷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