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具體上,我們卻不再藐視每一個局部、細節的困難。因為困難之所以存在,一直無法解決那是因為它不容易被解決。我們強調藐視困難,但不能什麼都藐視,那樣將是盲目的。藐視和重視都將必須基於現實環境、必須有利於解決問題。藐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則需要從一個個的局部重視開始,從解決這些問題開始。
比例和尺度是藐視和重視最關鍵的地方,這是必須掌握卻又矛盾的地方。麵對這樣的實際的困難,必須有戰略上的認識和重視,才能從戰略和細節上把這兩者很好地統一起來。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壓力?專家提出了如下的壓力誘因:金錢、時間安排、社會生活、工作、上班、同事、配偶或伴侶、孩子、父母、家庭或家務問題、疾患。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壓力主要是因為某種目的而產生的。
在人類文明出現的早期,生存問題為其主要壓力,人們得隨時作好戰鬥或躲避的準備。因而古時人們對於壓力的反應也是身體上的,或戰鬥或逃之夭夭。等危險過後,身體就開始放鬆。所以,在遇到危險時,人的身體狀況反而會更好。
而現代人卻大不相同,現今人們的許多壓力不是由“需要”引起,而是由“欲望”太盛所致。由於現代人不必為了活著而戰鬥,於是就把注意力轉向了因欲望和羨慕而產生的一長串夢想上麵。怎樣才能夠追趕上鄰居或他人的生活水平,成為許多人的苦惱。
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渴望成功,都應該努力實現人生的夢想。但要知道,成功也是一種壓力。尤其是貪欲過盛,反而會使自己作繭自縛。
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造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大意是說:一個人財富太多了,會遭到別人的覬覦,也會因生活糜爛,最後反而不能長久保有這些財寶。富貴而驕縱,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禍害。所以,人在成功之後,就應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之道。
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成功者因貪欲而導致失敗,最終落魄!且記住:人生莫貪念,貪圖得越多,失敗得也就越慘。
人生中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貪婪,是人的惡習,貪得無厭者,最終會毀了自己。欲望太盛以至到了貪婪的地步,往往給人造成精神上無止無休的壓力,最終導致無謂的傷害,真是損人不利己。
欲望太盛造成的靈魂變態,就是永不知足:沒有錢財想錢財,有了錢財想做官,做了小官想大官,做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快樂,永無寧靜,無時無刻不被欲望所困擾。而一味地永不知足下去,最終的結果也隻能是因貪得無厭而自我毀滅。古往今來,被難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貪婪者,多得不計其數。
托爾斯泰曾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看來,隻有在這無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份寧靜和清醒,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先生也曾說:“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要知道,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也隻需一日三餐,隻睡一張床。所以,人得學會知足。
人生的快樂,是因為努力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嫉妒和怨恨別人,愛人類之所有,並且尊重他們,不求任何人的恩惠,隻求生活之所需。知足才能常樂,才能免除恐懼與焦慮。隻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從貪欲的精神桎梏中解救出來。
知足,是思悟後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襟懷。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活得輕鬆,過得自在,遇事想得開、放得下。
現今人們的許多壓力,往往是由“欲望”太盛所致,而不是由“需要”引起的。欲望大到了貪婪的地步,往往給人造成精神上無止無休的壓力。
所以,人得學會知足。
要有一個清晰的人生規劃
世界上有六十多億人口,但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的人,少之又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讓我們借用哈佛大學的一個著名試驗來說明。
上個世紀中葉,一位哈佛大學的社會學教授訪談了1000名即將畢業的本校學生,問他們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即“您對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清晰的人生規劃?”
得到的結果是,隻有很少的(不到4%的)學生說自己擁有清晰的人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