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眼光越精準,抉擇越實際(1)(1 / 3)

人生處處都麵臨著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是憑借一定的眼光做出來的判斷。好的選擇靠的是好的眼光,選擇出了錯誤,多半是眼光出了問題。任何人生之路都是選擇的結果,這些選擇包括行業的選擇、職業的選擇、配偶的選擇、居住地點的選擇,說話分寸的選擇,辦事方法的選擇,做生意做企業也還有天時的選擇、地利的選擇、人和的選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任何選擇都是經過自己眼光的透視、環視、巡視或檢視之後而作出的判斷。如果選擇出現了偏差,無疑是因為自己的眼光漏了神、走了眼。對人看走眼了,就會錯認了君子和小人,誤用了庸夫和才子,妄斷了壞人和好人;對事看走眼了,就會顛倒了是非,錯置了因果,誤判了情理。所以說,“眼光越精準,選擇越實際”,有了精準的眼光,才能有精準而務實的選擇,才能有精準而正確的判斷。

目光精準必然內心清明

在許多情形下,一個人對人或對事做出否定的判斷和評價,遭到否定的人或事並不一定就是錯誤的。盡管你所列舉的理由你認為是具有說服力的,原因是,你可能對你否定的人和事看走眼了,也許根本就沒有看清就輕易下結論了。判斷失誤的情況是常有的。

一位婆婆對剛娶進門的兒媳婦很是不滿,兒媳婦在舉止中的一些習慣時不時就會引起婆婆的不滿,進而引起她的嘮叨。

她一會兒抱怨兒媳婦廚藝不夠精湛,連蔥、蒜、韭菜都分不清;一會兒又抱怨兒媳婦根本無心打理家務,甚至對媳婦加夜班也表示懷疑,盡管兒子向她進行解釋也不能消除她對兒媳婦的偏見,有時她甚至連兒子感冒發燒也算到兒媳婦頭上去,抱怨連丈夫的身體都照顧不好,還怎麼做人家老婆?

直到有一天,一個老朋友來到家裏做客,這位婆婆不免又向朋友抱怨起了媳婦,除了絮叨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外,忽又指著陽台上的衣服說:“我真不知道她媽媽是怎麼教她的,連洗個衣服都洗不幹淨,你看看,衣服上斑斑點點的,她洗了老半天還是那個樣子,真可惜那些自來水啊!”

這位朋友聽了婆婆的話之後,向陽台上仔細地瞧了一下,這才發現了問題的症結所在。

他用抹布把窗戶擦了擦,然後拉著婆婆再朝陽台望去,與先前婆婆看到的情景不大一樣,那些晾在陽台上的衣服居然一下子就變幹淨了,婆婆這才明白,原來不是兒媳婦的衣服洗的不幹淨,而是家裏的窗戶髒了。

這時,這位婆婆在朋友麵前表現得很不自在起來,而這位朋友也對她說:“大姐,我可聽人家說,你兒媳婦可是不錯的,特別是在公司裏,誇她的人可多呢?你是不是有些偏見呀!”從此,這位婆婆不再帶著有色眼光看待兒媳婦;這事過後,她卻看兒媳婦哪兒都好了。婆媳兩人相處得也越來越好,簡直跟一對親母女,可以說,是跟一對親姊妹沒什麼兩樣呢!

很多時候,隻要稍微退一步,你就可以看得更清楚。

智者一切求諸己,愚者一切求諸人,心念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心念狹窄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太仔細觀察別人的錯誤,反而會察覺不到自己本身的缺失,容人是一種雅量,偶爾擦拭自己的心窗,不為灰塵所蒙蔽,窗明幾淨,才能眺望得更高更遠。

隻有認清自己才能準確安排自己

認識自己是一種人生境界,非明智之人不能認識自己,而且,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不僅需要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軼聞很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

他欽佩李白,仰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過去了,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看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勤勉,“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終生致力於祖國的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薑亮夫也有類似經曆。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範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啟超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圃於“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於文藝創作。薑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曆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了一係列成果。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