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眼光越精準,抉擇越實際(1)(2 / 3)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對自己的關愛,從不去問“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之類的問題,偶爾想起,也不過茫茫然一片空白。

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就要探討認識自己的問題。這裏所說的認識並不是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講的道理一樣,對於那些身外之物我們還是應該去追求的。我們不反對去追求“身外之物”,也不鼓勵人們這輩子禁欲,下輩子進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們要鼓勵人們去追求現實的身外之物,因為畢竟隻有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們今生今世過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們這輩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時我們也絕對不讚同將這些身外之物當作惟一。那些將身外之物當作惟一的人,在追求得不到滿足時,便怨天尤人,哀歎命運多舛,而當追求得到滿足後,又會很迷茫,結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該往哪裏去,於是會墮落,沉淪。

可見人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不但要建設極大豐富的物質家園,同時還需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質,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一定要有精神。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經不起人們的推敲,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無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滿足。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幹什麼的,必須有個十分清晰的描述,離開了這個描述,人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後,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

“認識你自己”被公認為希臘哲人最高智慧的結晶。一個不斷經由認識自己、批判自己而改造自己的人,智慧才有可能漸趨圓熟而邁向充滿機遇之路。

凡事抓住本質才不至看走眼

現實中,有許多吃虧上當受騙的事,細究起來,不是有什麼複雜的原因,多數出在眼睛上,沒有看到點子上或是關鍵處,比如,看人,是從大處著眼,還是從小處吹毛求疵,這是關係到能否知人、用人的大問題。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句成語對於隻從小處看人者,是個很好的諷喻。是人總有缺點,如果用人者眼睛隻盯著人才的缺點,即使踏破鐵鞋也無處尋覓到人才。

對事對人都要辯證看,有高山必有低穀,具有大才的人其某方麵的缺點也就很突出,有一位很聰明的科學家卻不能區別公母雞,這並非笑話,而是事實。因為他全部精力都放在他的專業上,對其他一切就不放在心上了,如因此而認為他笨就錯了。

因此,看人要從大處看,看其本質,看其大節,看其長處。在用人上,用其大節而不計其小節,用其長處而含其短處。如能對每人都用其所長,讓他幹他所勝任的工作,則天下人人盡其才,社會必將繁榮,國家必將強盛。

當然,德與才並非一回事,有德的未必有才,有才的未必有德,用德才兼備的人是理想的,但也應“惟才是舉”,赦小過以舉賢才。隻要有好的選拔人才的製度,即監察、考核、賞罰製度,就可促進人才隊伍不斷茁壯成長擴大。

看人要看其本質。本質,是說原來的本質,本質與素質的意義一樣。素質包括德才兩方麵。德的素質有忠厚、老實、公正,這是好的品質;奸惡、虛偽、自私,這是壞的品質。人的素質也有高低之分,高的素質如精明、能幹、敏捷,低的素質如愚笨、庸劣、遲鈍。看人,主要是要弄清其人的本質、素質,這對於了解其人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說是知人、用人的關鍵環節。《列子·說符》記載了伯樂推薦九方皋相馬的故事:

有一次,秦穆公請伯樂推薦相馬的人才,伯樂極力推薦九方皋,說他的相馬水平不在自己之下。九方皋拜見秦穆公後,就開始奉命尋找千裏馬。過了三個月,九方皋向秦穆公報告說:“千裏馬已經找到了,在遙遠的沙丘地方。”秦穆公問道:“你找到的是一匹什麼樣的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