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眼光越獨到,思維越靈活(1)(3 / 3)

孫武認為,帶兵打仗必須要懂得“五事”——道、天、地、將、法。隻有懂得了這五事,才能具備因事見性知情的能力,對事物發展作出正確的預測。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答應,於是向大夫荀息問計:“我想攻打虞國,虢國就會救虞;若攻打虢,虞又要援救虢,這怎麼辦呢?”

荀息說:“虞君性情貪婪,您可以把屈地產的好馬和垂棘產的名貴玉石贈給他,向他借路去攻打虢國,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如果虞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麼辦?”

荀息分析道:“虞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於這兩件寶貝,這也不要緊,隻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裏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的,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獻公又想起一件事:“虞國的宮之奇還在,他一定會向國君提意見,阻攔這件事。”

荀息說:“宮之奇的為人是:內裏聰明而性格懦弱,而且年歲隻比晉君稍稍大一點,內心聰明而含而不露的人,言語一定簡略;性格懦弱一定不會堅持己見;僅比國君大一點,國君一定輕視他。況且喜好的玩物擺在眼前,而禍患在他國之後,隻有具有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慮得如此遠。我估計虞國的國君智力在中等以下。”

晉國的使者到了虞國,宮之奇果然向晉君進諫說:“俗話說唇亡齒寒,虞國和虢國是互相依賴,互為屏障的。晉國今天可以從我們這裏借道攻虢國,那麼明天就可以從虢借道攻打我們,如果虢滅亡了,我們也就跟著滅亡了。”

虞君不聽這意見,堅持把道路借給晉國。晉國滅掉虢後,果然反過來攻打虞國。虞君這個糊塗蟲隻落得抱著璧玉,牽著駿馬向晉國投降。

荀息是一位能夠因事見性的明眼人,與他相比,不要說虞君,連宮之奇就遜色多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不出荀息的預料,怎麼能不失敗呢?

魏相公叔座病危時對梁惠王說:“公孫鞅年輕且有奇才,希望能起用他,如果您不采納這意見,就請幹掉他,千萬不能讓他出境到別國去。”

惠王答應了。接著公叔又召來公孫鞅說:“我做事要先君後臣,因此先為君主謀慮,然後,再告訴你如何做:現在你要盡快逃跑。”

公孫鞅回答:“國君不因你的推薦任用我,又怎能因你的話殺了我呢?”公孫鞅終於沒有離開,也沒有被害,因為他知道惠王不是一個從諫如流和果斷的人,因此也判斷他絕不會聽從別人意見來殺他。

隋朝末年戰事興起,魏先生隱居於梁宋之間,楊玄戰事失敗,他的軍師李密隻身逃到了雁門一帶。

李密改名換姓,脫去戎裝,裝成教師,與魏先生認識並常來往。一次魏先生同他半開玩笑說:“我觀察先生麵色沮喪,目光渙散,心神不定,說話支吾,現在朝廷正抓蒲山叛亂分子,難道您是該黨的要人嗎?”

李密驚慌起身,抓住魏先生手不放,說:“您既然這麼知道我底細,難道不能救朋友一回嗎?”

先生說:“我看先生隱藏的這一段時間裏,心神不定;一旦被人說破,就驚惶失措,由此可見你並沒有稱帝的氣魄,也不具備將帥的謀略,你隻是亂世的英雄而已。”

接著詳細地向他講了帝王、將帥及亂世英雄各自成功失敗的因素,最後說:“我曾觀望天象,汾河晉地一帶有聖賢出現了,如果你能去輔助他,才能夠得到富貴。”

聽完這話,李密拂衣而立,不高興地說:“迂腐的儒生,我不屑與他們共事。”不久,李密借故西逃,沿途招兵買馬,駐營作戰,結果還是一敗塗地。後來他投降了唐王朝,後又鬧叛亂,最後被全部消滅。

這位魏先生可謂是善於從日常表現中判斷得失成敗的智者,可是李密並不能聽從,終於不得善終,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李密也算得上是性格決定命運的一個例證了。

讀史可以明智。高遠的眼界從來都不是無源之水、無緣之木,從來都不是憑空望遠,隻有善於思考的頭腦才能達到知人、知事、知未來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