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黨以新型知識分子為主體,但是民主黨派成員的知識分子與一般的知識分子群體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是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首先,與一般知識分子群體相比,他們的興趣不僅僅限於專業範圍之內,除了獻身專業工作外,他們還深切關懷著國家、社會乃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並且超越於個人私利之上;其次,與共產黨員知識分子相比,他們雖然都以“振興中華”為目標和精神動力,但是,並不必和共產黨員的知識分子一樣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共產主義的堅強信念。
(二)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
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是參政黨鮮明的政黨特點之一。早在建國初期,周恩來同誌就對民主黨派的進步性與廣泛性特點有過論述。2000年召開的中共中央第十九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誌進一步闡明了民主黨派進步性與廣泛性的內涵及意義,指出:“民主黨派的進步性,是與它們積極參加我們黨領導的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實現中國的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的曆史偉業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現階段,這種進步性集中體現在各民主黨派同我們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民主黨派的廣泛性,是同其社會基礎及自身特點聯係在一起的。各民主黨派的成員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負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它們所聯係的各部分群眾的具體利益與要求的責任。民主黨派具有的這種進步性和廣泛性,就是民主黨派長期存在的理由,也是我們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基礎《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頁。。”
參政黨的進步性是和共產黨的先進性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也是和共產黨的先進性以及某些社會政治組織的落後性、反動性相比較而言的。參政黨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政治取向和政治實踐上。從政治取向看,參政黨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以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從政治實踐來看,參政黨一直忠實執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政治路線、政治綱領和所製定的方針、政策,並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作出了積極貢獻。參政黨的廣泛性主要是指社會基礎的廣泛性和包容性。參政黨在成員構成上有著相當廣泛的界別分布,在思想觀念、政治理想等方麵與執政黨並不完全一致是參政黨廣泛性的集中表現。
參政黨進步性與廣泛性的特點,是與其政治聯盟的政黨性質緊密相連的。各民主黨派自產生之日起,就是具有階級聯盟性質的政黨,在人員構成上不僅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還包括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和愛國華僑;不僅包括從國民黨統治集團中分裂出來的反對派,還包括一部分帶有民主色彩的地主買辦階級的代表人物;不僅有革命的知識分子,還有少數共產黨員,從而形成了民主黨派的廣泛性特點。從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反帝、愛國的政治要求出發,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各民主黨派逐步走上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作出重要貢獻,從而形成了民主黨派進步性的特點。在社會主義時期,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隨著階級關係的變化而發生根本變化,成為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繼續保持了聯盟的性質和進步性與廣泛性的特點。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曆史時期,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共同奮鬥,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了民主黨派的進步性;同時,各民主黨派廣泛聯係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代表、反映他們的利益、願望和要求,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保持了民主黨派的廣泛性特點。
進步性與廣泛性既是民主黨派的政黨特點,也是其獨特優勢之所在。正是由於民主黨派具有進步性,才有可能與中國共產黨建立起合作關係,從而能夠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和遵循時代前進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團結合作的過程中,從愛國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積極貢獻。正是由於民主黨派具有廣泛性,中國共產黨才有必要與民主黨派進行合作。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團結民主黨派,從而團結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兩大階級,孤立了敵人,壯大了革命的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與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更廣泛地團結了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鞏固和發展了愛國統一戰線,促進了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周恩來同誌在《處理好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的四個關係》的講話中,曾專門講了這個問題。他指出:“有人要求各民主黨派都和共產黨一樣,如果一樣了,則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又何必聯合呢?正因為有所不同,才需要聯合。如果各民主黨派的思想作風都和共產黨一樣,又何必有這幾個黨派存在呢?”這就充分表明,民主黨派的進步性和廣泛性是中共領導多黨合作的基礎,失去了進步性,就失去了多黨合作的基礎,失去了廣泛性,民主黨派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民主黨派的進步性和廣泛性是高度統一的,這種統一性體現在民主黨派能夠廣泛聯係一部分社會群眾,並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帶領這部分群眾走向進步。堅持進步性與廣泛性的統一,民主黨派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並有效地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三)高層次高智力的幹部型政治組織
法國著名政治學家莫裏斯·迪維爾熱從組織學視角出發將政黨分為幹部型政黨(cadre parties)和群眾型政黨(mass parties)。幹部型政黨主要由少數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政治精英組成,而群眾型政黨則擁有健全和完整的政治組織,通過對社會的動員而形成較大的組織規模,而且在政黨組織之外還形成許多外圍的次級公民社會團體,譬如,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工會、農會等。這些次級公民團體也是政黨與社會互動的主要領域。以這種政黨分類模型研究民主黨派,可以發現,民主黨派也具有幹部型政黨的許多特點,多數學者甚至認為民主黨派就是幹部型政黨,即由一定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中有影響、有代表性人士組成的政黨。如研究民主黨派的專家周淑真教授認為,中國“各民主黨派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幹部型政黨”,“彙集著大量的知識分子和專家學者”,“民主黨派同知識分子問題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係”周淑真:《政黨和政黨製度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317頁;《對政黨製度問題的幾點認識》,《新視野》,2000年第6期。。這應該是對中國參政黨特征的一個重要概括。
從成立伊始,我國民主黨派就不是階級性群眾性的政黨,而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幹部性集團。在民主革命時期,各民主黨派就形成了已經“幹部型政黨”的特點,建國以後又繼續保持了這一曆史特點。從民主黨派的產生來看,與一些西方國家的政黨不同,它不是議會中不同政治派別進行鬥爭的產物,而是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大全國性政黨的對立和鬥爭之中,當時是作為中間勢力出現和存在的,其領袖和成員大都是當時社會上有聲望的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他們憑借自己的個人聲望,影響了一大批人,成為旗幟性人物。這種特點延續至今,民主黨派雖然已經不再完全依靠旗幟性人物發揮作用,但其代表性人物依然是社會精英,他們普遍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麵,作為參政黨成員和領袖,受所屬政黨章程和紀律的約束;另一方麵,又在國家機關、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任職,具有國家幹部身份,受幹部紀律和工作規章製度的約束。這種雙重身份使得他們懂政治、懂政策、懂法律、有紀律、有覺悟,成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也正是因為自身具有社會活動家乃至政治家的基本素質,走上了領導崗位。從民主黨派的普通成員構成來看,民主黨派成員絕大多數是具有各類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知識分子,民主黨派一向被譽為“智力集團”、“思想庫”、“人才庫”。
現階段的各民主黨派,可以說是一個進步性和廣泛性相結合的幹部型、知識型的參政黨,這種特征主要是民主黨派“三個為主”的組織發展原則決定的。正是因為這一組織發展原則,民主黨派形成了高層次、高智力的特點,其成員大多是學有所成的專業人才,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有所建樹,而且還有不少各自專業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具有很深的學術造詣,即使擔任黨派領導職務和政府領導職務的成員,也都是以專業為基礎的,是專家(學者)型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民主黨派作為“知識分子政黨”、“幹部型政黨”,正因為其高層次、高智力的特殊優勢,為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中作出獨特貢獻提供了智力支持,其參政議政和建言獻策也因而成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僅2010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了60多項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其中有45項都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誌的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