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所謂生產力是指人類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在《資本論》裏被稱為“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三個要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產品的分配形式等要素,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就構成了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首要條件,是形成各種社會關係的基礎;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基礎;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狀況和變化發展。
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支配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其主要內容是指生產力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隻有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才是先進的生產關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一規律表明,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始終是決定性的因素,生產關係的性質和變化發展,生產關係是否需要變革,以及變革的方向和形式,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狀況和要求。這一規律為我們理解社會曆史提供了鑰匙,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己先進性質的根本要求和製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觀依據。參政黨要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幫助執政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也必須掌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行動上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的共同目標下,既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又認真履行民主監督職能,幫助中國共產黨克服政策製定和執行中的偏差,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其次,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個方麵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製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基本的普遍的規律。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前進。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也是我們觀察和研究社會曆史的一把鑰匙,它表明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築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於經濟基礎的狀況,而每一曆史時期的上層建築我們也都能從經濟基礎中得到科學的說明,這就為這一規律提供了旁證。這一規律也是無產階級政黨製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根據,對於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政治體製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政治體製屬於上層建築。經濟體製的改革必然引起政治體製的改革。社會主義政治體製的改革對於保護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是,政治體製改革該如何進行,走何種路徑,卻是一個事關改革成敗的大問題。對參政黨而言,這更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如果參政黨不能掌握科學的理論武器,就可能會在這些問題上多走彎路。
參政黨隻有了解和掌握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和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才有可能在維護社會主義根本經濟製度、政治製度的前提下,為不斷深化改革,改變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的具體形式,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維方式貢獻智慧和力量。參政黨也隻有把握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其特殊形式,了解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弄清階級鬥爭、革命和改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加珍惜當前麵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科學化水平,提高自身的參政績效和履職能力,真正當好執政黨的助手與諍友。
三、觀察社會曆史問題的科學方法
唯物史觀,或者說曆史唯物主義,不僅是科學的社會曆史觀,更是認識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唯物史觀作為方法論,是運用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基本原則自覺地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理論體係,它提供的是如何對待和處理主觀意識和客觀曆史之間關係的基本理論、原則、方法、工具和途徑,從而指導人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曆史。參政黨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唯物主義的社會曆史觀,根本落腳點正是要掌握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原則。隻有掌握並靈活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才能對中國的特殊國情有著深刻的了解,進而對建立在這種國情基礎上的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有著更深的認同;才能準確地把握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恰當的解決方案,進而更好地履行參政黨職能。
曆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方法論,不僅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的社會發展中得到證實,也在之後的理論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因此,大多數理論家對唯物史觀作為方法論而存在的價值一直都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而唯物史觀的創始人也一再強調其方法論意義。1890年6月5日恩格斯在致保·恩斯特的信中強調,“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曆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曆史事實,那麼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88頁。1895年3月11日,恩格斯在致威·桑巴特的信中再次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42-743頁。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後,理論家們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如列寧曾經說過,曆史唯物主義“從來沒有企求說明一切,而隻企求指出‘唯一科學’(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話)說明曆史的方法”《列寧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頁。。普列漢諾夫曾指出:“唯物史觀首先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三卷),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157頁。盧森堡也認為:“隻是在經濟領域內才談得上馬克思創立了一個或多或少完整的理論體係。相反,他的理論中最有價值的唯物主義的辯證的曆史觀卻隻表現為一種研究方法、一些天才的指導思想,它們使人有可能展望一個嶄新的世界,開辟對立活動的無限遠景,激勵我們的思想大膽地飛進尚未研究的領域。”《羅莎·盧森堡全集》(第四卷),科學輔導出版社2000年版,第472頁。因此,梅林斷言:“馬克思所自許的隻是發現了一種科學方法,這種方法從一開始就像一把掃帚似的把一切絕對體係和一切永恒規律都一掃而光了。”[德]梅林:《保衛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頁。由是可見,包括馬克思、恩格斯自己在內的理論家們都一致認為唯物史觀不僅是科學,更是方法,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做教條,不能把曆史唯物主義當做教條,而應該當做指導我們實踐的方法論,這也是參政黨對待曆史唯物主義應有的科學態度。一方麵,唯物史觀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堅持社會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曆史,這都為我們的實踐活動提供了指導思想。我們要反對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否認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的錯誤思想。另一方麵,唯物史觀是人們認識社會曆史的科學方法論,它不是包羅萬象的社會曆史知識的總彙,它也不能代替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研究。因此,我們也要避免走到另一個極端,即避免把唯物史觀當做標簽到處亂貼,而不去對社會曆史做深入具體的研究的做法。
曆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有三個層次。首先,曆史唯物主義是認識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原則。換言之,整個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論,它的每一個原理、它的基本觀點,基本範疇和理論體係等,都可以成為觀察社會生活的方法。其次,唯物史觀提供了觀察、研究社會曆史的一般方法,這些方法主要包括社會係統分析方法、社會比較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以及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等。第三,唯物史觀提供了各種研究社會曆史現象的具體方法,如社會矛盾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方法、社會調查方法、社會實驗方法、群眾路線方法等。由此出發,有學者提出了曆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三大原則:“從實踐出發、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的原則;從聯係和發展變化出發的辯證法的原則;從抽象到具體以及從共識出發的邏輯原則。”劉永富:《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研究的前瞻性反思與建設性批判》,《河北學刊》,2005年第2期。可見,曆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我們理解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對參政黨的參政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需要參政黨很好地掌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參政參到點子上,議政議到關鍵處”。參政黨要掌握這一思想武器,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要堅持對社會曆史現象認識的唯物論原則。分析社會現象,要找出人們思想動機背後的客觀的物質的動因,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動力的動力”,這是發現“在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規律的唯一途徑”。曆史唯物主義認為這個動因就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具體到中國今天的實際,就是鄧小平所說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我們要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解決中國各種社會問題的最終出路,參政黨要把發展視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建功立業。
其次,要堅持對社會曆史現象認識的辯證法原則。曆史唯物主義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也強調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參政黨要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建構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係,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踐行者,並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在全社會的踐履與落實,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凝聚更多的精神力量。參政黨成員也要把握自我、規範人生,正確理解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擺正自己在社會上和自然界中的位置,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踐觀和群眾觀。
第三,要利用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提高自身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能力。當今社會變化越來越快,社會互動越來越頻繁,社會生活越來越複雜,參政黨如果沒有更高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組織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就會落後於時代,參政黨就無法在參加國家政權、參加社會管理中勝任“參政黨”這一角色。有鑒於此,掌握曆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具體的方法是很有助益的。比如上文所述的一般方法和具體方法:社會係統分析方法、社會比較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方法、社會調查方法、社會實驗方法、群眾路線方法等等,都是能夠幫助參政黨提高認識,增強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也是參政黨服務科學發展、實現自身科學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科學回答了中國“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發展手段,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目前,科學發展觀已經是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自然也是參政黨的指導思想,理應成為參政黨觀念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