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參政黨的政治價值觀
人類政治生活始終受到一定的價值取向的支配和製約,這種價值取向通過政治行為人的心理和行為滲透到實際政治生活之中。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裏,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正是因為每個人的政治價值觀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所以,才充滿了衝突與矛盾。但是,每個社會,在矛盾與衝突之中,也有著占據統治地位的主流政治價值觀,這是社會能按照自己的邏輯向前發展的重要基礎。那麼,何謂政治價值觀?當代中國的主流政治價值觀是什麼?參政黨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政治價值觀?處理好這些問題,是參政黨健康發展的條件,也是多黨合作製度良性運轉的基礎。
一、政治價值觀:內涵與變遷
關於政治價值觀,當代學者大多從社會成員對政治世界的看法、人民與政府的關係、遴選政府官員方式、如何約束政府等視角對政治價值觀進行定義。如王惠岩認為,政治價值觀“一般指的是社會成員對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會成員看待、評價某種政治係統及其政治活動的標準,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選擇標準。在某種政治文化影響下,社會成員在總體上都存在一種基本一致的政治價值觀念,它直接影響著政治行為主體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態度”王惠岩:《政治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頁。。也有學者把政治世界進行細化,從政治價值觀的構成要素來對這一概念進行理解,如李海濤認為政治價值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自由觀、民主觀、人權觀李海濤:《論馬克思主義政治價值觀》,《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9期。。一般而言,人們生活的政治世界,涵蓋著政治秩序、政治製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訴求等方麵,對政治價值觀的理解,也要結合這些要素來看。綜合學者們對政治價值觀的看法,具體地說,我們可以把政治價值觀界定為對政治秩序、政治製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訴求的看法。更具體地說,政治價值觀是人們對政治權利、政治義務、政治民主、政治自由、政治正義等問題的看法,包括人們的民主觀、法製觀、權利觀、公平正義觀。這四個方麵,基本上涵蓋了政治價值觀的內涵和外延,可以成為我們觀察中國政治價值觀變遷的切入點,也可以成為參政黨養成自己的政治觀的切入點。
在中國漫長的政治曆史發展中,隨著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變化、社會曆史形態的更替,政治價值觀也發生了劇烈的變遷,這種變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傳統政治價值觀、近代政治價值觀、現代政治價值觀。不同時期的政治價值觀都是由當時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因而政治價值觀發生變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社會曆史發展的自然過程。但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價值觀具有相對獨立性,所以,相對於經濟基礎的變化,政治價值觀的變遷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不同時期的政治價值觀在時間分野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傳統的政治價值觀甚至可能與近代價值觀、現代價值觀在同一時代背景下同時存在。這也是我們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經常會遇到傳統觀念阻礙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上看,民主政治建設依然是有破有立的過程,參政黨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體力量,在政治價值觀的塑造上,一方麵,要積極主動的破除傳統政治價值觀的影響,另一方麵,要大力倡導現代的政治價值觀,使之為民主政治建設提供積極的精神動力。因此,了解政治價值觀的變遷過程,分析不同時期的政治價值觀的特點,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成為我們的民族心理、依然影響我們行為模式的那些政治價值觀進行分析與梳理,對參政黨而言,依然是一個必要的課題。
一般而言,傳統政治價值觀是指建立在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與封建社會的社會形態相聯係的政治價值觀,人們一般習慣於把它歸類為民本的政治價值觀。對於傳統政治價值觀的分析,可以有很多角度,也有很豐富的內容。但是,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是王權至上觀念、臣民觀念和聖人崇拜三者的交融互補。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政治秩序、乃至社會秩序,都是由王權至上觀念和臣民觀念共同維係的,而聖人崇拜意識則是王權至上觀念和臣民觀念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王權至上觀念最早、最準確的概括。這種觀念被人們普遍接受後,臣民意識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這種意識主要表現在甘為臣仆與狗馬的心態與觀念、向帝王求是非標準與合理性的心態、對聖君的期待心態、在君主麵前的錯感意識等等。聖人崇拜也是傳統政治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一特征形成於春秋戰國之後,當時整個社會有一個轉向,即從“事鬼神”到“事人事”,與之相聯係,“崇神”開始重於“崇聖”。剛開始,聖人作為社會和曆史的主宰,智慧、理性、道德的代表,之所以成為聖人,就在於“體道”、“得道”。但是,在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同推動下,“聖”與“王”很快就結合在一起,聖人治天下成為春秋戰國時代思想大潮。思想家的初衷本是讓得“道”之“聖”成為“王”,表現了對理想政治的一種向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也就成為君子們的流行觀念和價值準則。但是政治家卻把現實的“王”直接宣稱為“聖”,成為人們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最高標準,這一方麵論證了君主的合理性,奠定了君主的合法性基礎,另一方麵也培養了順民意識,成為臣民思想和王權至上觀念的思想基礎。雖然傳統政治價值觀之中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比如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後麵更為根本的政治價值觀正是王權至上、臣民意識和聖人崇拜。傳統政治價值觀的這些特征,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造成思想貧乏和人格萎縮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轟開了封閉的國門之後,也隨之帶來了近代政治價值觀。因此,中國由傳統政治觀念向近代政治觀念的轉變,不是中國社會曆史與思想文化自然發展的結果,也不是經濟結構變遷的自然產物,而是在被迫接受又自覺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的。盡管西方近代政治價值觀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觀念與中國傳統政治觀念存在著衝突,但是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還是接受了西方這種政治觀念,提出了民主主義的政治價值觀,主張提出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專製,做公民不做臣民,做自己的主人不做聖徒。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正如皇權的崩潰並不等於民主政治必然確立一樣,近代的政治價值觀的傳播,並不等於傳統政治價值觀的退場。當時,民主主義的政治價值觀主要還是作為一種知識、一種向往、一種救國的手段而存在的,它並沒有真正變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思想意識,更沒有切實的成為人們的政治實踐。也正是由於近代以來民主運動的激蕩隻限於社會的某些階層,並未能得到全國民眾的響應,中國並未從傳統的政治價值觀中徹底擺脫出來。也正因為如此,五四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宣稱要與封建倫理綱常徹底決裂,實現全社會政治觀念的普遍更新,但是,科學和民主的問題如今依然是理論界思索和討論的熱點,“人的覺醒”與“國民性改造”依然是我們要麵對的問題。傳統政治價值觀向近代政治價值觀的轉型之所以沒有獲得完全的成功,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近代民主運動對民主的理解側重於製度的複製與移植,民主主要是作為救國的手段,作為擺脫被列強瓜分厄運的工具而存在的,而忽略了民主政治的本質精神——自由、平等和人的徹底解放這些觀念的落實與普及,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又缺乏個人權利這些因素,與西方民主政治的價值係統本身就存在著抵觸。隨著抗日戰爭的風起雲湧,救亡圖存的緊迫性淹沒了公民意識培養的必要性,這也是傳統政治價值觀難以徹底告別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為根本的是,近代曆史缺乏民主政治的實踐,人們沒有經曆民主權利實現的過程,這也導致了普遍的公民意識難以形成,因而民主的政治價值觀難以在近現代史上得到普及。人們隻有普遍的學會了如何作為一個公民而存在,才有可能普遍的接受民主的政治價值觀,這個過程,至今仍在進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