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黨思想建設研究18(2 / 3)

(二)基本國情和基本路線教育以及形勢政策和任務教育

由於參政黨是政黨,需要更好地履行參政黨職能,負有特殊的曆史使命,因而這兩個方麵的教育和普通公民相比顯得更加必要和重要。我們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的要害是什麼?是“時”,要與時俱進必須首先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它的特性、變化和前進的大趨勢。不了解“時”,如何“進”?所以,基本國情教育、形勢政策和任務教育是與時俱進的關鍵,也是參政黨更好地履行職能的關鍵。

1基本國情和基本路線教育

對於參政黨來說,基本國情教育應該包括我國基本政治、經濟情況和特點的教育,也包括我國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的情況和特點的教育。基本國情是每個政黨分析問題,作出決策的立足點和客觀依據,因此,參政黨有必要對廣大成員係統地進行基本國情教育。參政黨隻有在正確認識和全麵了解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政策,才能製定自身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才能正確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

基本路線和綱領的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教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論斷,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六大以後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參政黨及其廣大成員,作為具有一定政治身份、堅持一定政治理想、肩負一定政治使命的政治組織和公民,對此應該非常認同和了解,才能正確有效地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因此,各民主黨派有必要加強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教育,使全體黨員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務並緊密地圍繞國家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要使全體黨員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圍繞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要把改革作為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要增強全體黨員貫徹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2形勢政策和任務教育

如果說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教育與基本理論教育屬於長期的、係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那麼,參政黨的政治引導還應該適應形勢發展和廣大黨員的思想動態,做一些具體的、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很豐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形勢教育和當前任務的教育。加強形勢教育和任務教育是為了讓參政黨廣大黨員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際國內局勢的變化及其發展趨勢,了解中共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從而任何時候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於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對待當前任務,並能正確對待和客觀分析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從而澄清思想中的錯誤觀點,解決認識上的誤區,激發廣大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建設祖國和實現奮鬥目標的信心。

(三)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優良傳統的教育

我國各民主黨派在與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的合作曆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如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共同奮鬥的傳統,愛國主義的傳統,科學、民主與求實的傳統,自我教育的傳統等。這些傳統,是參政黨寶貴的政治財富。在新世紀的偉大征程中,繼承這些傳統,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這些優良傳統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是參政黨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於參政黨中的年輕幹部和新成員來說,通過學習民主黨派史、多黨合作史、統一戰線史、民主黨派章程和黨務知識、民主黨派的有關文件和規定以及老一輩民主黨派領導人與中共合作的生平業績和有關文獻,開展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優良的傳統的教育,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繼承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共同奮鬥的傳統,就是要深刻認識共產黨的先進性,與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竭誠奮鬥。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就是要深刻認識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的一致性,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現民族振興、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中實現自己的愛國理想。繼承科學、民主、求實的傳統,就是崇尚科學、追求真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對人民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勇於堅持正確的意見,做共產黨的摯友和諍友。繼承自我教育的傳統,就是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主觀世界,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開拓創新,不斷前進。

(四)民主教育

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由於國情的不同,各國人民爭取和發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政治體製改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麵的大勢相適應,取得了重大進步,並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我們正在創造富有時代特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這個過程中,參政黨作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參政黨的思想建設還要把民主教育作為主要內容,一方麵要鼓勵民主黨派成員勇於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敢於做共產黨的諍友,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力量,另一方麵要幫助我們的成員克服民主觀上的模糊認識,樹立正確的民主觀。

首先,我們要注意克服過去幾十年,在理論認識上妨礙我們民主政治製度建設的一些錯誤觀點:第一,把民主僅僅看成是手段,不是目的,把手段與目的對立起來。第二,把民主看成是集中的附屬物,是集中前的一個步驟,是為集中服務的一個程序。第三,強調民主的階級內容而忽視民主的形式,把內容和形式割裂開來。第四,把民主與效率對立起來,認為發揚民主就會影響效率。實踐證明,缺少民主隻講集中,如果決策正確的話立竿見影,如果決策失誤則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如果缺少民主,即使一時效率高也難以持久。第五,擔心發展民主會失去控製,影響安定團結。第六,以民主隻能漸進發展為借口,遲遲不願意搞民主政治建設。我們一方麵要看到經濟文化落後對民主政治建設的確有製約作用,但是,我們還要看到民主政治發展對經濟文化建設的先導作用。我們知道,原始社會實行的是民主製而不是君主製,可見,即使是在最不發達的經濟狀況之下,推行民主政治也是可能的。因此,我們要鼓舞廣大成員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推動者,激勵我們的成員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為民主政治建設積極建言獻策,在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上,推動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

其次,我們要對什麼是民主有著正確的認識。究竟什麼是民主?民主既是一套觀念係統,也是製度係統、程序係統和行為習慣。民主首先意味著自由平等、人民主權、委托代理、選舉、分權製衡、法治等觀念,但是,僅僅隻有觀念還不是民主,觀念形態的東西隻有通過製度供給,才有可能成為人民能夠享有的民主權利,所以,民主還是一套製度係統,包括代議製度、政黨製度、行政製度、司法製度、輿論製度等。製度還是很抽象的東西,需要進一步具體化、程序化、規範化,形成嚴密的程序。所以,民主不僅僅是實體的製度,還是推行的程序。正如托克維爾所言,民主就是一個陀螺,必須有一個程序讓它轉起來。在按照程序運作的時候,還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和遊戲規則。此外,民主還需要廣大人民具有彼此寬容的心態和普遍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這是民主必不可少的社會基礎。可見,民主不是神話,不是權利,不是選舉,民主是包括選舉、決策、執行、監督、參與等行為過程,以及相關運轉程序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如討論原則、妥協原則、多數決定原則、公開原則等等構成的具體而複雜的係統。民主就是由這些行為過程、程序規則、基本原則所構成的體製係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政治體製,它是政治製度的具體化和程序化,包括觀念、製度、行為三個層次,僅僅把民主理解為選舉,或者僅僅把民主理解為權利,是非常偏頗也非常不利於民主政治建設的。

再次,我們要在正確理解的民主的基礎上積極推行民主政治建設,同時還要注意樹立正確的民主觀,特別要注意培養以下觀念:

第一,民主曆來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人民的民主和國家主權而奮鬥,無數先烈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我們也要堅信,中國共產黨是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的推動者和領導者,因為不滿漸進式的民主政治建設道路而認為中國共產黨舍不得放權,不願意推行民主的觀念是錯誤的。在此基礎上,民主黨派也要講民主,要把追求民主的傳統發揚光大,要積極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為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作出積極貢獻,這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講民主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含義:一是爭取民主。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民主黨派與中共並肩作戰,反對獨裁,爭取民主。二是參與民主。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民主黨派都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三是自身民主。民主黨派自身建設要發揚民主。為此,民主黨派的思想建設要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四大民主權利普及到每個成員心中,做到既積極參與民主,又完善自身民主。

第二,民主建設中,可以借鑒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並為我所用,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製度。民主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它經曆了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沉澱出屬於全人類的思想精華,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要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不例外。即使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製度,它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發展階段,我們對它也應該有一個客觀而全麵的評價。特別是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中國,在封建思想至今陰魂不散的中國,我們更應該認真學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民主製度建設中的寶貴經驗。資產階級民主是對封建專製主義和封建等級特權的否定,記住這一點,我們就能發現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比如說民主共和國的形式、民主選舉製、權力製衡的原則、樹立依法治國和法製權威、輿論監督等,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社會主義民主應該包括資本主義民主的積極成果。

學習西方好的經驗,並不意味著要照抄照搬西方的所有民主製度。作為價值,民主是普適的,但是,作為製度,民主卻是具體的。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體的、相對的,而不是抽象的、絕對的。任何一種民主的本質、內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國的社會製度所決定的,並且都是隨著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也不應當去照抄、照搬哪一個國家的政治模式。政治上雖然存在公理,存在共同規律,但是決不等於說人類有共同的模式,因此,我們可以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製度,我們要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民主的有機統一。國際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一些發展中的轉型國家,即使實行西方式的民主製度,也難以獲得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績效,難以有效地解決麵臨的一係列問題。如許多南美、亞洲、非洲國家,按照流行的民主標準,屬於所謂的民主國家。但是,這些國家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經濟風險極其嚴重,有的還長期處於戰亂之中,這都是我們應該吸取的經驗教訓。

第三,社會主義是我國政治發展和民主建設的基本方向,其要素一是人民民主,二是發展完善我國的民主製度,因此,我們要以人民民主為價值取向,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我國進行政治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應該從發展人民民主和完善我國的民主製度來著眼,這可以說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法蘭西政治學院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多梅納克先生在接受《新民周刊》特約記者的專訪時指出,中國目前進行的改革,很有可能為世界民主帶來一種新的形式。他否定民主隻有西方模式一種形態,認為中國應該理直氣壯地追求自己的民主。他說:“民主不是隻有西方一種形態,隻要國家機器能夠代表全體公民,同時民意能夠充分反映到執政行為中去,就可以認為是一種民主。中國很可能為世界民主帶來一種新的形式和新的機製,中國是建設世界民主的一個重要的正麵力量。”多梅納克:《訪華前夕接受新民周刊特約記者專訪時的談話》,《新民周刊》,2003年第10期。由此可見,我國的民主政治製度,也得到了西方正義人士的高度評價。從實際效果來說,我們這麼多年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果,盡管還很不完備,但畢竟還在向前推進。我們的民主政治製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多黨合作製度、民主區域自治製度和基層民主製度等形式,對我們的參政黨成員來說,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民主黨派思想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中國為什麼要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而不搞多黨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共同智慧的結晶,有其曆史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製度,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是事關我國社會穩定、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大事。從理論上講,多黨製是一個很好的製度,政黨間的競爭促使進步,同時可以給人民很大的選擇餘地,但要使它發揮良好的作用,必須要有適合它的條件。能夠良好地實行多黨製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的“在現代國家裏,假定每一個公民對於他所要表決的一切問題具有判斷能力”,也就是說,多黨製良好運行必須要求參加多黨製選舉的選民是理性的(至少大多數選民是理性的),能夠理性地選舉出合適的人——那些能夠代表他們利益,同時又能夠正確地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正確地處理好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人,這是多黨製所要求的理性原則。能夠良好地實行多黨製的另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求參選的政黨也是理性的,他們的選舉是有序的,符合規範的,能夠自覺地遵守選舉的規則,正確處理好政黨利益和國家(或地區)利益的關係,做一個忠實的反對派,這是多黨製要求的有序原則。能夠良好地實行多黨製的第三個前提條件是,所有的候選人的參選人的選舉條件是相同的、公平的,這是多黨製所要求的公平原則。然而,在實際的競選操作中,無論是理性原則、有序原則還是公平原則都很難實現,即使在法製比較健全的美國,壓力集團也成為它政治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得多黨製下的民主不過是金錢鋪墊出來的民主,多黨製下的公平也隻不過是金錢基礎上的公平。正是因為上述三個原則無法在實踐中得到貫徹,西方的多黨製民主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弊病此段寫作參考了蔡元明先生的文章《為什麼西方的多黨製不適合中國》(《紅旗文稿》2009年第11期)、《再論為什麼西方的多黨製不適合中國——剖析多黨製的競爭與選擇》(見於求是理論網http://wwwqstheorycn/zz/yjzy/201204/t20120410_150290htm)的部分觀點。。不僅如此,多黨製還給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穩定帶來威脅,這是許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國際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學家經過多年研究,都認為發展中國家不適合多黨製,被稱為“政治安定的設計師”的保守主義政治學家亨廷頓在《變化中的社會秩序》一書引用了A·s·班克斯與R·B·特克斯特的兩組數據。一組是“政治穩定與政黨數量”的關係圖。在這個圖表中,一黨製國家總計23個,穩定的19個,較穩定的4個,不穩定的為0;多黨製國家26個,穩定的11個,較穩定的2個,不穩定的13個。值得注意的是,11個穩定的多黨製國家是10個西歐國家另加一個以色列,2個相對穩定的多黨製國家是意大利和哥斯達黎加,而13個不穩定的多黨製國家無一例外全是發展中國家。另一組數據是“發展中國家成功的政變”,追蹤觀察的發展中國家總數為80個,時間跨度是從1945年或其獨立日到1966年止。在這些國家中,一黨製國家26個,發生政變的6個,占25%;一黨居優製國家18個,發生政變的6個,占33%;兩黨製國家16個,發生政變的7個,占44%;多黨製國家20個,發生政變的17個,占85%,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發生政變的百分比是隨著政黨數量的增加而升高的,其中多黨製國家的政變發生率已達驚人的地步。亨廷頓在分析了上述數據後,認為:“在高度現代化的國家,政黨數量多寡無礙於它擁有強壯之勢;而在低度現代化國家,一黨製可強可弱,但多黨製卻毫無例外都是軟弱的”,“在現代化中國家,多黨製與高水平的政治製度化和政治安定是不能共存的。在現代化中國家,多黨製是軟弱的政黨製度。”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08、410頁。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也不具備多黨製健康運行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如果實行多黨製是很危險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作為中國人民長期探索和奮鬥的成果,作為中國人民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的結晶,是符合國情、具有巨大優越性的好製度,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我們民主政治建設的製度選擇之一。這一製度既能實現集中統一領導,又能實現廣泛的政治參與,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有利於各黨派、各界人士和各民族的團結,有利於真正促進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五十多年來,我國的多黨合作製度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確保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終實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說,中國的政局要穩定,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完善這個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