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部分 提高警惕步步為營(1 / 3)

一、防治貧血要從小到老

(一)為什麼純母乳喂養易使嬰兒貧血

母乳一直被認為是嬰兒最好的食物,但研究證明,母乳是貧鐵食品,長期純母乳喂養可能導致嬰兒缺鐵性貧血。

一項兒童鐵缺乏症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在嬰兒期進行人工喂養的兒童貧血發生率低,實行混合喂養的兒童貧血發生率比人工喂養的高,實行純母乳喂養的兒童貧血發生率高;純母乳喂養時間不到4個月的兒童貧血發生率低,超過4個月的兒童貧血發生率高;如果在嬰兒4個月前就添加牛奶(粉),貧血發生率低,在4個月後添加牛奶(粉),貧血發生率高;如果在嬰兒8個月前就添加肉類,貧血發生率低,超過8個月才添加肉類,貧血發生率高。

母乳含鐵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鐵量一般不超過0.5毫克,而100克配方牛奶(粉)含鐵量可達到9毫克。因此,純母乳喂養時間越長,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性就越大,富含鐵元素的配方牛奶(粉)可有效地防止兒童缺鐵性貧血,添加肉類等富含鐵的動物性蛋白也可補充嬰兒的鐵營養。

(二)小胖子為什麼也會發生貧血

一般都認為小胖子吃得好、營養好、生活條件好、身體好,不會想到這樣的孩子卻還是貧血。其實,使他們貧血的原因很多:

1.偏食導致缺鐵

整天喝牛奶、喝酸奶、吃奶油蛋糕,午餐、晚餐之後還要消滅一個冰淇淋,像這樣成天和“奶”打交道的孩子不在少數,這樣的後果就是很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

牛奶中鐵的含量非常少。一般而言,每100毫升牛奶僅含鐵0.1~0.5毫克,而幼兒每天需要的鐵含量為12毫克。因此,即使孩子每天被灌滿各種各樣的奶製品,還是遠不能滿足對鐵的正常需求量。

對於這類貧血病兒,應該糾正其偏食的不良習慣,特別要鼓勵孩子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如豆製品、黑木耳、動物的心、肝以及牛肉等。

2.不能隻有“高蛋白”

現在不少孩子的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都不缺,可卻因為新鮮蔬菜和水果吃得不夠,而缺少葉酸。由於葉酸的缺乏,骨髓裏的紅細胞就不能發育成熟,導致釋放到血液中的紅細胞存活壽命短,因而發生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兒童飲食高蛋白未必就等於營養好,營養好應該是指各種營養攝入均衡、適量。平時應讓孩子多吃新鮮蔬菜,特別是富含葉酸的食物,如豆類、綠葉蔬菜、全麥麵包等粗糧以及新鮮水果等。

3.警惕胃病引起貧血

成人患有胃病,不少是由幽門螺杆菌引起的。而幽門螺杆菌可通過親密接觸使孩子感染,使兒童小小年紀也染上胃病。比如:成人通過嚼食來喂孩子,人為製造病菌傳播機會;一瓶飲料,成人喝過了,讓孩子接著喝。種種的不衛生飲食習慣,讓幽門螺杆菌“有機可乘”。遊戲後,應用肥皂及時洗手;不能喝生水,不能生吃沒有洗幹淨的蔬菜,以防“病從口入”。

(三)怎樣糾正學齡前兒童的貧血

八九個月到2周歲左右的小兒貧血,多因食物中缺乏足夠的鐵質引起,多見於從母體中未獲得足夠鐵量的早產兒;通常生後八九個月仍以母乳為主,如不吃些蛋類和魚,就會出現鐵不足,醫生會讓小兒吃鐵劑。在日常飲食上多吃些海洋魚類、動物血類或幹魚類、蔬菜等含鐵多的食品,缺鐵性貧血很快就能痊愈,也不留後遺症。以下是常見易致小兒貧血的原因:

①有時嬰兒會在無意之中接觸到用作塗料的鉛而發生鉛中毒。玩具、鐵欄杆上麵塗料中的鉛,也會引起鉛中毒,如果孩子身邊有上述致毒物品,可到醫院進行檢查。

②患有鉤蟲病小兒,可引起嚴重性的貧血。在食用不施化肥的蔬菜時,一定要常檢查糞便中的蟲卵,找貧血的原因。

③患慢性腎炎小兒,也能引起貧血,如懷疑時,一定不要忘記查尿常規。

④學齡前兒童,有的因為愛吃精白米,不喜歡吃魚、蛋以及綠葉蔬菜,從而造成鐵質不足。雖然葉酸不足也可引起貧血,但常和壞血病同時發生,這是不吃蔬菜和水果的緣故。

⑤長期使用抗癲癇藥,可致葉酸不足而引起,因此癲癇病兒服用苯妥英需要注意。

(四)孕婦貧血要注意的問題

妊娠期,由於孕婦受到一些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妊娠期孕婦血容量平均增加50%,妊娠早期嘔吐、食欲不振等,可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相對降低,或鐵、葉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引起血紅蛋白不足。

當孕婦的血紅蛋白低於一定數值時,即出現貧血。醫療上常見的孕婦貧血為缺鐵性貧血和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孕婦發生缺鐵性貧血時,病程比較緩慢;而發生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時,病程則較急,且以消化道症狀為主,如消化不良、厭食、腹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