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是不是黃道吉日一點作用也沒有呢?那倒不是。生活中人們習慣辦事選擇黃道吉日,如喜慶之日、結婚聘女、修房蓋屋等,選個黃道吉日,人們此舉為圖個吉利,心理得到寬慰,心情舒暢,有利於喜事辦好,進展順利。
菜鳥“菜鳥”是比喻新學的一門技能,是個生手。如新手開車,車尾貼上“菜鳥上路,請多關照”。“菜鳥”是從我國台灣的閩南方言而來的。剛學飛行的小鳥飛得跌跌撞撞,甚至會掉到地上,人們就稱這種鳥叫菜鳥仔。引申到人,是指對於某些事務操作不熟練,或剛剛進入某圈子的人。
據說“菜鳥”這個詞是從我國台灣軍隊中出現並流行開的。當兵時,軍中的學長都會私底下稱自己為“老鳥”,而將新兵稱為“菜鳥”。
娼妓“娼妓”指賣淫的女子。娼妓本義並非如此,“娼”和“妓”原本不是雙音節的詞,娼是娼,妓是妓,隻是娼和妓的本義比較接近。古時娼與倡相通,《說文解字》解釋說:“倡優,女樂也。”指從事歌舞的女藝人。妓與伎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妓,女樂也。”可見,娼與妓最初都是指歌舞女藝人。後來,娼和妓的詞義發生了轉變,均指賣淫的女子,並合二為一,稱為“娼妓”。
“娼妓”源於春秋時期。據《戰國策》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七閭七百,國人非之。”有記載解釋說,這就是指齊國相國管仲開設的公營妓院,所收取的錢財都歸國庫所有,用於軍費開支。這種說法被後人接受,清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娼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因此,明清時揚州等地的妓院裏供奉的祖師爺就是管仲。妓院裏不僅設有管仲牌位,妓女們還要給管仲叩頭燒香,以祈生意興隆。從此,一代名相管仲,名譽受損,留下此業被後人詬病。
探花“探花”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三名。它為何叫探花?與“花”有關係嗎?
“探花”這一稱呼,發端於唐代,定名於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無關,僅與科舉考試的活動有關。當時,科舉得中的新進士在喜慶之餘,往往舉行盛大的宴遊活動,因為科舉發榜時間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時,人們便稱杏花為“及第花”,把進士們組織的宴遊叫“杏園探花宴”。宴遊時間確定之後,兩名最年輕的新科進士便被挑選出來,擔當“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負責采摘都城中的各種早春鮮花,並和其他進士比賽,最先摘得牡丹、芍藥等名花的進士勝出,如果“探花郎”不勝便要受罰。此時的“探花郎”隻是戲稱。
到了宋代,隨著科舉製度的進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成為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名單和名次。北宋年間的殿試規則是,進士一甲隻欽點三人,並規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都稱榜眼。之所以稱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狀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兩邊,像人體的兩隻眼睛;參見皇帝時,狀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兩邊,也像兩隻眼睛的位置。
到北宋後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士有所區別,人們便隻以第二名為榜眼,並開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詞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稱呼是進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為殿試第三名進士的專名。
婚紗現在,結婚典禮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紗,這是對傳統觀念和禮俗的徹底顛覆。在以前,結婚時新娘要穿一身紅,頭上蒙頭紅,身上紅衣服,腳下紅繡鞋,白色是結婚的大忌。人們稱結婚是紅事,埋人是白事。
中國古代本沒有婚紗,顯然,婚紗是外來的。婚紗起源於歐洲的服飾習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的典禮服。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誠與純潔。
中國新娘穿婚紗,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是中西結合式的婚典。
排檔“排檔”,是指敞開式的簡易大眾就餐場所。排檔是廣東口語。
“排檔”可能源於“排當”。元代劉一清撰《錢塘遺事》細述南宋舊事,卷五有“排當”一則雲:“宮中飲宴名排當。理宗朝排當之禮多內侍自為之,一有排當則必有私事密啟度宗。因之故,鹹淳丙寅給事陳宗禮有曰:‘內侍用心非借排當以規羨餘,則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幾州汗血之勞而供一夕笙歌之費。’此說可想矣!”
原來,“排當”是宮中飲宴的名稱,是古代一種腐敗現象。根據發現的南宋宮廷菜單考證,皇宮裏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宮裏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時宮廷內侍們就自己掏腰包,請皇帝、貴族、大臣吃飯。一下子竟成風氣,由於輪流請客,排隊當值,稱為“排當”。剛開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報銷,到宋理宗的時候,開始拿到中央或各級財政的金庫報銷了。
後來,排當流到民間,成為簡易、廉價、大眾消費的形式。由於經常設在街邊,擺有大量桌椅,同時廣東人稱攤位為“檔”或“檔口”,進而轉變為“排檔”了。現在“大排檔”風靡全國。
教師節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後,經國家教育部和中華全國教育工會商定,廢除了6月6日這個舊教師節,並在1951年規定:教師節和“五一”勞動節合並在一起。可實踐證明,“五一”節並沒有教師的特點。時間一長,人們隻知道“五一”是勞動節而逐漸把教師節忘記了。為了提高教師的地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體現教師的特點,1985年1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麼,什麼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後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隻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遊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薩其瑪“薩其瑪”聽起來像外文中譯,但它並非西點,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小吃。“薩其瑪”是滿族的一種風味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