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其瑪”一詞,最早見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學士傅恒著《禦製增訂清文鑒》一書。書中寫道:“薩其瑪”,把白麵(指已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後,於糖稀中摻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麵為之,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這裏是指薩其瑪的製作方法。製作薩其瑪的最後兩道工序是:將其切成方塊,隨後碼起來。“切”,滿語為“薩其非”;“碼”,滿語為“瑪拉木壁”。“薩其瑪”便是這兩個滿語的縮寫。早期,薩其瑪的漢名叫“糖纏”,這可見於《清文補彙》一書。但此名一直沒有傳開,而薩其瑪卻成了滿漢兩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稱。
捧臭腳“捧臭腳”與溜須拍馬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阿諛媚上之舉。“捧臭腳”是怎麼回事呢?
北宋時,大太監李憲受到皇上寵愛,當上了永興路副都總管,聲勢顯赫。其部將彭孫,原是綠林出身,想以李憲為靠山,於是私下來到李憲的府邸。正巧,趕上了李憲要洗腳,彭孫抓住機會,來了個毛遂自薦,請求幫李憲洗。李憲樂了,省得自己動手洗腳,也沒做什麼客氣的表示。豈料,鞋襪一脫,一股臭氣撲麵而來。彭孫顯示了真功夫,捧著李憲的腳,聳著鼻子,嘴裏卻高呼:“太尉腳何香也!”李憲反應也快,就勢抬腳丫踹摩著彭孫的腦袋說:“奴諂我,不太甚乎!”
這件事傳到蘇東坡那裏,把它記進了《東坡誌林》和《仇池筆記》裏。蘇東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沒人看,這令人作嘔的“捧臭腳”的醜事,就流傳了下來。
在民間,“捧臭腳”還不算最醜,還有比“捧臭腳”更惡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見,人們對阿諛奉承、拍馬溜須之人是多麼的厭惡和鄙視。
菩提樹“菩提樹”是經常碰到的一個名詞,特別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菩提樹是佛教中的聖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麼一首關於菩提樹的偈子,流傳甚廣。那麼,菩提樹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覺樹”、“道樹”、“思惟樹”、“佛樹”,屬於桑科,原產於東印度,為常綠喬木。其葉呈心形而末端尖長,花隱於球形花囊中,花為囊熟時呈暗橙色,內藏小果。
“菩提”為古印度語(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菩提樹與佛教淵淵頗深,據傳說,兩千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輕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佗。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掉鏈子“掉鏈子”用於調侃人們做事情正在興頭上或關鍵時候,突然卡殼做不下去了,導致事情失敗或無法進行。
“掉鏈子”源於北京口語,具有調侃意味。對喜歡玩單車(自行車)的人來說,都知道車行半路掉鏈子的尷尬。假期三五知己輕裝短打,太陽鏡一戴,單車徑上風馳電掣競技,絕對是賞心樂事,大家爭先恐後踩動腳踏,鏈條拉動車輪飛車之時,突然“喀嚓”一聲,腳丫子再也蹬不動了,那沾滿油汙的鏈子突然掉將下來,眼見驢友們載著歡聲笑語遠去,自己卻要下來掛鏈條,本來高昂的情緒頓時一落千丈,像泄了氣的皮球。
北京的自行車是上百萬人每日上班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對腳下“私家車”掉鏈子的掃興、尷尬、著急、無奈,體會更加深切。於是北京人展開聯想,發明了“掉鏈子”一詞,真是形象之至。
推出午門斬首在戲劇舞台上,朝廷斷案或朝議時有大臣觸犯龍顏,常聽到皇上“推出午門斬首”的台詞。那麼,真的是在午門前處決人犯嗎?
“午門”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的正門,是很莊嚴神聖的地方,許多重要的禮儀都在這是舉行。
明清兩代處斬過不少將軍、大臣、親王等人,而曆史記載,明代是“被斬於市曹”。清代晚期“辛酉政變”處斬輔政八大臣中的肅順等人,“戊戌變法”處斬譚嗣同等六君子,是在北京外城菜市口執行的。在當時封建的觀念下,殺人被認為是凶事,在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讓這種不吉利的殺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宮室的。所以,自古以來,處斬人的地方不僅不在皇宮大內的門口,而且一般都要在都城之外。所以,“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是錯誤的。那這戲詞就一點根據也沒有嗎?
不過,在明代,如果官員因奏事或進諫觸犯了皇帝,往往會被拿出午門外施以“廷杖”,廷杖就是當廷杖責。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據明史記載:“正德十四年,以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鞏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爭大禮,廷杖豐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總之在明朝一代先後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門外,廷杖大臣達五百多人次,死者眾多。這大概就是“推出午門斬首”說法的流言吧。戲劇有藝術誇張的成分,看戲需要分析,分清虛構或真實。
理發店的三色轉燈理發店是統一的三色標誌,一般都有一個玻璃圓筒,裏麵繞著紅藍白三色相間,不斷向上旋轉的條形彩柱。這種標誌,在全世界通用。那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呢?
據說,在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敵人追捕,跑到一家理發店躲藏。敵人追到理發店時,理發師傅們在敵人麵前說東道西,巧妙機智地保護了那位革命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法國政府為了表彰理發店工人對革命的貢獻,便在理發店門口裝飾其象征法國國旗上紅藍白三色的彩柱。這是對理發店的最高獎賞,也是理發店的榮耀。後來世界各地的理發店認為這種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紛紛效仿。
懸壺“懸壺”聽起來生疏,但在醫院和醫生那裏卻備受追捧,也經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寫著“懸壺濟世”的匾牌。其實,“懸壺”就是行醫的代名詞。它來源於《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據記載:東漢時的費長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經是管理市場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場上,有一個賣藥的老翁。這個老翁賣藥時會在自己的攤位前懸掛一個壺,等到散市的時候就跳入壺中。集市的人都沒有看到他的這個舉動,隻有費長房正好在樓上看到了。於是他帶著酒肉等禮物去拜訪老翁。老翁見他心誠,就帶他進入壺中。隻見壺裏別有洞天,“玉堂嚴麗,酒甘肴盈”,二人盡興而出。後來,老翁對費長房說:“我是神仙之人,因為犯了錯誤所以才受到責罰。現在對我的責罰期限滿了,我就要離開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離開呢?”費長房於是追隨老者學道,經曆了許多考驗與磨難,學成後返鄉,“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土地神)”,成為一代名醫。傳說,他後來因為失去了護身符,而被眾鬼斬殺。
壺公與費長房的傳說,令後世行醫者神往不已,“懸壺”就因此成為行醫的代稱。因為“壺”與“葫”諧音,所以常以葫蘆作為藥鋪的標誌,也因此有了“葫蘆裏賣的什麼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