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改革春風吹響跨世紀華章——改革開放時期(一)(3 / 3)

292我國《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製定標誌著什麼?答:1993年8月14日,李鵬總理簽署國務院第125號令,發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於同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標誌著我國國家公務員製度的建立。

2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是什麼時候出版發行的?

答:1993年11月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並在全國發行。

294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什麼重要的決定?

答:《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

29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內容?

答: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製,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係,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係,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製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必須圍繞這些主要環節,建立相應的法律體係,采取切實措施,積極而有步驟地全麵推進改革,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96《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答: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決定》著重強調了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問題,尤其是強調了加強民主集中製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等問題。《決定》指出,把黨建設成為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是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的、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正在領導全黨繼續進行的新的偉大的工程。

297什麼是《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

答:《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是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而作出的為在20世紀末基本解決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而專門製定的計劃,其基本含義是:力爭在20世紀末最後的7年內基本解決全國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298哪一年我國提前實現翻兩番的戰略目標?

答:1995年。

299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正確處理的重大關係有哪些?答: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幹重大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速度和效益的關係;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第一、二、三產業的關係;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係;市場機製和宏觀調控的關係;公有製經濟成分和其他經濟成分的關係;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係;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

3001996年哪幾個國家在上海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答: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301京九鐵路創造了哪些主要曆史紀錄?

答:我國鐵路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裏程最長的鐵路。

302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哪些重要指示?答: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全會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麵發展全麵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事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

303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是什麼時候逝世的?享年多少歲?答:1997年2月19日21時8分,鄧小平同誌因晚期帕金森病並發肺部感染,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304什麼儀式標誌香港正式回歸?

答: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淩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舉行,標誌著香港回到祖國懷抱。

305香港回歸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答:香港回歸,標誌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著我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標誌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306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答: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

報告著重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指出,在當代中國,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

報告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報告還指出,公有製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十五大對黨章進行了修改,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載入黨章。

19日,十五屆一中全會選舉江澤民、李鵬、朱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

307黨的十五大在理論上的最大突破和創新是什麼?

答:黨的十五大最深刻的理論突破是在社會主義所有製理論方麵的突破。特別是社會主義公有製實現形式理論的突破,提出了公有製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的思想,對當代條件下公有製經濟的主體作用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做了科學界定。江澤民在報告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完善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308十五大提出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什麼?答: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文化,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這三個方麵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構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的展開,是改革開放以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

309黨的十五大的主題和靈魂是什麼?

答:黨的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

十五大的靈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

310鄧小平理論的內涵是什麼?

答: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產物,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311鄧小平理論是怎樣構成一個科學的體係的?

答:鄧小平理論是一個科學的體係。它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係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製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又是需要從各方麵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係。

鄧小平評理論的科學體係,可以概括為哲學理論基礎、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三個主要層麵。

其哲學理論基礎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主要內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貫穿於鄧小平理論全部觀點之中的精髓和活的靈魂。

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中,鄧小平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生產力觀點,把解放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生產力,提到了突出而明確的位置,使其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

鄧小平理論還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科學回答:中國特色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初級階段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曆史定位;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任務;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基本動力;市場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科學抉擇;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宏偉藍圖;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保證;此外還形成了以“一國兩製”構想來統一祖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等觀點。

312什麼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313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

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14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三步走”的具體內容什麼?答:鄧小平理論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戰略目標與戰略步驟,即分“三步走”: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

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315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為什麼?

答:說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主要是從改革的性質上來講的。鄧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

我國改革的深刻性和廣泛性,也顯示了這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我國的改革是一場從生產關係到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從微觀到宏觀的各個層麵的全麵改革,既包括經濟體製改革,又包括政治體製改革,還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麵體製的改革;既包括企業微觀方麵的改革,又包括宏觀調控體係的改革。隨著改革的全麵展開,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和引起整個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不僅要觸及人們的切身利益,徹底打破幾十年來形成的現有的利益格局,而且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革除一切舊思想、舊習慣和舊作風。如此廣泛深刻的變化,無疑說明我國的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

316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答:第一,從封閉到開放,由彼此隔離到相互依賴,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一個重要標誌。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麵對這種趨勢,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畫地為牢、自我孤立,而必須把自身的發展同世界性的普遍經濟交往聯係在一起,積極地利用這種聯係為本國的發展服務,在開放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尋求更適合自身的開放。

第二,回顧曆史,中國在經曆了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之後,長期處於落後停滯的狀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加上我們自己的失誤,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封閉狀態,使我們同發達國家一度縮小的差距,在60年代又拉大了。因此,我們要汲取曆史的教訓,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

第三,我國當前要麵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艱巨任務,麵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要全麵實現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必須借助外力,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首先,我國經濟發展必須想方設法利用國際市場的資金;其次,技術管理落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障礙,必須積極引進外國的新技術,借鑒和吸收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和辦法;再次,我國人口眾多,解決就業問題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難題,必須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通過擴大對外貿易,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此外,隻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置身於國際競爭的舞台,才有利於我國正視世界,正視自己,發現差距,從而激勵全民族的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317鄧小平提出的判斷改革開放得失成敗的標準是什麼?答:其標準就是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18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的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息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人類曆史上嶄新的經濟體製,它既不同於過去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種經濟體製,既具備現代市場經濟共有的特征,又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富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319當今世界的主題是什麼?

答: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