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經濟學29(1 / 3)

第十二章“滯脹”讓西方經濟學無言以對 1

1232西方經濟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的特殊性

一、馬歇爾與新古典經濟學

馬歇爾於1842年出生在倫敦郊區的一個工人家庭。青年馬歇爾進入劍橋大學時,本來是學習數學、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後因馬歇爾曾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無法忘卻他所見到的貧窮和饑餓。盡管他對哲學饒有興趣,但最後還是選定經濟學為專業。畢業後在劍橋大學任教。1880年,他擔任英國協會第六小組的主席,正式領導了創建英國經濟學會的運動,成為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1890年,他發表了《經濟學原理》,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一是馬歇爾在擔任英國協會第六組主席期間,有機會大量接觸了當時英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類情況。另一方麵,他又對英國底層人民有深入的了解。而他自身領導的是英國皇家經濟學運動,服務自己是英國社會,他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幫助和推動英國的經濟發展。所以,他的理論主要針對的是英國當時的經濟狀況。

二是馬歇爾對經濟的研究時期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和發展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為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科學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麵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使世界各地聯係更加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這個時期,社會經濟總的趨勢是蓬勃向上的,生產的發展,市場的運行都是較為順暢的。這給新古典學派理論主張在政策上放任自由奠定了基礎。所以,新古典學派理論主張在政策上放任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所需要的經濟運行環境。

二、凱恩斯與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1883年生於英格蘭,青年時劍橋大學畢業,後回到劍橋大學執教。曾就職英國財政部,主管外彙管製、美國貸款等對外財務工作。1919年初,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凱恩斯雖生活工作在英國,凱恩斯經濟學的產生與美國卻有著密切的關係。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發生以後,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4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86000家企業破產,5500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猛升到1700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1933年3月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他一上任,立即開始實施新政。當時的美國民眾強烈要求變革,羅斯福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他針對當時的實際,拋棄了新古典經濟學派自由放任、全憑市場機製那隻看不見的手自我調整的對策,大力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幹預,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係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一是整頓金融,下令銀行休業整頓,逐步恢複銀行的信用,並放棄金本位製,使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二是調整工業,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等;三是調整農業,給減耕減產的農戶發放經濟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四是推行“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五是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六是政府建立社會保障體係,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和保險金等;七是建立急救救濟署,為人民發放救濟金等。

凱恩斯密切關注著大洋彼岸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及其經驗。1934年夏,凱恩斯訪問美國,在接受羅斯福總統會見時,相互交換了如何改變社會經濟局勢的看法。他讚同並強調了政府支出的作用。在以後時間裏,一方麵,羅斯福新政推動了凱恩斯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麵,凱恩斯的理論也使羅斯福新政找到了理論依據。羅斯福新政實施3年後,凱恩斯的《通論》出版。實際上,凱恩斯的理論主要是凱恩斯根據羅斯福新政的實踐加以總結的產物。

三、薩繆爾森與新古典綜合派和現代西方經濟學

薩繆爾森出生於1915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隨後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經濟學教授。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來到美國戰時生產局和戰爭動員重建辦公室任職,並擔任美國財政部經濟顧問。這些工作使他有機會把經濟理論應用於實際工作,得以在實踐中檢驗其理論的科學性。同時,也使他有條件搜集資料,為以後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材料。

當年薩繆爾森的導師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權威人士漢森教授。1936年,自凱恩斯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以後,美國許多經濟學者對凱恩斯的學說大感興趣,薩繆爾森的導師漢森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原來反對凱恩斯的國家幹預政策,提倡“自由放任”,後來轉而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傳播人,把凱恩斯主義移植到了美國。他不但繼承凱恩斯的經濟學說,而且把這種學說理論通俗化,還作了一些補充發展,後來成為美國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權威人士之一。薩繆爾森縱觀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感到確有可研究之處,於是師生協作,不斷宣傳凱恩斯主義,並對它作了進一步的補充。這樣,漢森和薩繆爾森便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而薩繆爾森對研究凱恩斯主義所做的貢獻遠比他的導師大得多,被稱為美國的凱恩斯。

薩繆爾森研究的是美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現實情況,服務於美國。在經濟理論上他延續和發展了凱恩斯主義,這使他的經濟理論基礎基本上局限在一個國家和一個人身上。至於“二戰”後他建立新古典綜合派,以及70年代“滯脹”出現後,他綜合其他學派理論建立現代西方經濟學,這都是因為美國的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自身理論遭到質疑後,不得不做出的改變。所以,無論是新古典綜合派,還是改名後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總體上仍然是凱恩斯主義的延續。

綜上所述,馬歇爾、凱恩斯和薩繆爾森,他們都是國家機構的官員,代表的是官方經濟,服務於國家和政府,研究的主要是如何解決當時英國、美國與眾不同的經濟運行模式下出現的具體問題,而不是著眼於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1233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問題

一、錯把局限理論當成基本規律

在序言中已經談到,經濟理論包括基本規律和局限理論。西方經濟學理論屬於局限理論。把西方經濟學理論劃歸為局限理論是針對它的主要內容而言的,事實上,其內容除了局限性理論的東西之外,有很多東西從形式上看,也屬於基本規律的範疇。但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者的頭腦中並沒有基本規律與局限理論的概念,他們認為這些都是指導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的理論,或者說都是基本規律。理論上概念的不同,從形式上講是人為劃分的,但理論所指的內容從客觀上講,無論你是否劃分,它們的區別都是存在的。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中,作為局限理論東西,對相應時空或區域來說,無論是對是錯,都不能指導整個人類社會的基本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