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經濟學29(3 / 3)

四、如何看待西方經濟理論的作用

西方經濟學理論作為局限理論,在特定時期,它指導了歐美一些國家的社會實踐,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甚至對全世界經濟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西方經濟理論之所以在一定時期對社會具有指導意義,正是因為它的特殊性發揮了作用。然而,當某一時期特殊性的理論遇到另一時期特殊性的問題時,或者說當某一國家的特殊性理論遇到另一國家的特殊性問題時,它自然就失去了指導意義。經濟的運行不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或區域內發生完全重複的故事。隻有總結出普遍規律的理論才能永久地指導各個時期、各個區域的社會實踐。

125如何治理“滯脹”

1251各國對付“滯脹”常見的錯誤

由於現代經濟中,各國管理層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不知道“滯脹”的真正原因,在治理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或錯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投放資金不對位

要解決“滯脹”中的生產停滯問題,尤其是解決嚴重的生產停滯時,必須要向市場投放一定的資金。盡管這樣麵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但顧不了那麼多了,不然,整個經濟就徹底崩潰了。醫道上有句話叫“治了病,治不了命”,現代經濟對付嚴重“滯脹”則是相反的,是“治了命,治不了病”。不管怎麼樣,過了這一關再說,走一步,說一步。

1投放資金的盲目性。

2008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滯脹”,美國共動用了4萬多億美元作為救市資金。既然是金融風暴,是人都知道,金融行業是這次風暴的元凶。當風暴席卷全社會時,幾乎所有行業都跟著遭殃,停產、倒閉的企業不計其數。如果政府要進行救市行動,先救誰呢?美國采取的是誰惹事救誰。美國迅速對花旗集團、富國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道富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與美林公司等大型銀行實施資金救助。從源頭上講,這次金融風暴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房貸融資巨頭房利美與房地美是這次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但美國不僅很快向房利美與房地美提供了高達2000億美元的救助資金,還將“二房”轉正,使其國有化。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和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動作敏捷,動用資金近2萬億美元救市。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反應也不慢,積極向市場注入資金。我國安排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救市資金分批投放市場。這些資金主要流向這幾個方麵: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如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二是民生工程,如城市保障性住房,農村水、電、路等,汶川大地震重點災區的災後恢複重建等;還有文教衛、生態工程等方麵。

然而,各國這種盲目地投放資金的辦法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市場出現超量生產,是商品生產交換網不同步的原因。超量生產的行業都是發展比較好的行業,正是這些行業,才是使經濟出現停滯的禍根所在。

當救市資金投放到市場時,如果投放到這些問題企業,隻能是緩解一下困境,即便是把它們救活後,它們改不了“超量生產”的秉性,將來還會再給經濟發展惹麻煩,並沒從長遠的角度根除禍根。當這些救市資金投放其他地方,如公共設施、社會福利等,隻能是暫時性的刺激一下生產和消費,並未改善與整個經濟網絡不同步的行業、企業的運行情況。這些都是一些不起眼的行業、企業,往往不被政府和投資商們重視,甚至是被遺忘的角落。但整個生產網要同步,全網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整個網絡運轉的必經之路,任何一個地方卡住了都不行。就好比車輛生產一樣,如果有一樣很小的螺絲帽生產很慢,而發動機、變速器等惹人注意的重要部件生產得再快,整個成品的生產速度也會受到影響。

2盲目投放資金的後果。

盲目投放資金的後果是加劇了通貨膨脹。之所以出現這個後果,並不是完全因為流入市場的貨幣量增加了。投放的資金有兩種可能:一是資金對位。流向了待扶持的產業、企業,疏通了商品網絡,生產、銷售速度加快,商品的數量會增加,不僅不會加劇通貨膨脹,而且會逐步解決“雙超量”問題;二是資金不對位,實際上,其主要作用隻是增加了市場的貨幣量,雖然暫時能起到刺激生產的作用,但也加劇了通貨膨脹。

其實,投放資金不對路而加劇通貨膨脹的問題,也是平時財政赤字超發貨幣存在的問題。各國平時的赤字財政,主要用於公共設施建設、國家項目投資、民眾福利、社會救濟等。按常理講:“雙超量”所指的商品生產超量和貨幣發行超量是不會並存的,因為二者可以互相抵消。既然商品生產超量會引起生產停滯,那生產停滯後就需要資金來拯救,貨幣超量發行不正是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嗎?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超發的貨幣去向不對路,其最終結果是加劇了通貨膨脹。這實際上是凱恩斯擴張性財政的理論影響的結果。其實,包括凱恩斯充分就業的主張,都是存在問題的。他認為隻有充分就業,才能最終導致經濟繁榮。這隻是一種主觀願望上的推斷,社會實際並非這麼簡單。就業要看就的是哪門子業,就錯了地方,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起反作用,會促進商品超量生產,使商品生產交換網更加不同步,整個經濟會出現更嚴重的蕭條。

二、調整產業不對路

本來,調整產業以解決“滯脹”中生產停滯的問題,這是符合商品生產交換同步規律的,這樣做可以緩解或消除超量生產。但是,西方經濟學並不是這樣認為的。西方經濟學認為,既然是生產停滯了,就要想辦法增加產值,所以,就對產業進行調整,以加強產值高的產業,抑製產值低的產業。可是,這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樣做,又孕育了新一輪的超量生產,新一輪的生產停滯必然會產生。這種做法,看似很有針對性,實際上是很盲目的。

三、治理“滯脹”的效果

正是因為現代經濟在治理“滯脹”中存在著上述問題,所以,其治理效果不明顯或者沒有效果,或者是壓“蹺蹺板”,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二者之間,壓了這一頭,翹了那一頭。有時還起到反作用。

不過,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現代經濟中治理“滯脹”的方法不對,為什麼有時也能看到一定的效果呢?這些效果的產生有以下幾方麵原因:一方麵是在平時赤字財政和重要時期資金救市過程中,少量資金無預計性地流入了確實需要資金的商品鏈,起到了一定的與整個網絡同步的促進作用。二方麵是在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期間,部分企業陷入困境或癱瘓、停產,雖然救市存在問題,但不管以後如何,目前救市資金能夠暫時使企業生產有所好轉。這種做法雖然從長期效果來看是錯誤的,不利於經濟發展,但從短期來看,能出現一定的有利情況。三方麵是人類社會在大的趨勢上,總是朝前發展的,這是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人為的因素永遠隻能起到次要作用,是不能從根本上將其改變的。所以,再嚴重的危機,在經濟發展的長河中都是暫時的。即使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社會也不可能就此停止不前或者一直倒退。哪怕出現暫時的倒退,但它最終會自動蘇緩過來,繼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