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表現】
病灶較小者,肌肉中出現局限性梭形均勻低或無回聲病灶,周邊回聲較強,病灶周圍肌肉紋理正常。病灶較大者,整個肌腹腫大,肌肉內正常紋理結構消失,回聲強弱不均,或回聲強度普遍增高,肌腹及纖維間隔周圍因滲出和水腫,則顯示為網狀低回聲。病灶內多無血流信號,周圍可見血流信號。
【鑒別診斷】
需要與肌肉血腫及膿腫相鑒別。橫紋肌溶解的特點是多處損傷且位置深,當診斷不清時可借助穿刺和化驗來鑒別。
五、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常見於運動員和經常鍛煉的人,大多有外傷史,亦可由感染導致,以肌細胞變性、血腫機化和結締組織增生為特點,後期發生局限性骨化或鈣化。病變除肌肉外,外骨膜、肌腱、韌帶均可出現。一般為單發,亦可多發或雙側發病,但非進行性多肌肉受累。
【臨床表現】
早期局部腫脹,後期關節局部症狀消失,但活動受限,並可觸及到疼痛性腫塊,質硬,無移動性。
【超聲表現】
早期(數周內)腫塊呈周邊不規則的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勻;中期(1~2個月)為周邊呈高回聲帶環繞,低回聲區中央可見散在點狀高回聲;後期腫塊完全骨化,呈不規則強回聲團,後方伴或不伴有聲影(見圖154)。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低回聲區內有帶狀或條狀強回聲,後方伴有聲影。在早期,病灶周圍可探及豐富血流信號。
【鑒別診斷】
早期需與血腫、膿腫、軟組織肉瘤及纖維瘤病等鑒別。中期與腫瘤性疾病中之新生骨或鈣化鑒別,如骨軟骨瘤、骨旁型骨肉瘤等。骨腫瘤大多起自骨骼,可見骨皮質本身的改變,而骨化性肌炎起病於深層軟組織,而骨骼無變化,少數能見到外骨膜呈低回聲增厚,但皮質無變化。
圖154骨化性肌炎
六、 先天性肌性斜頸
先天性肌性斜頸又稱頸肌損傷性斜頸,是因單側胸鎖乳突肌攣縮引起頭頸外觀不對稱畸形。
【臨床表現】
一般在出生3個月內可觸及胸鎖乳突肌內的梭形腫物,質硬,無壓痛,6個月後消失。患兒表現為頭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頸部活動受限,並隨年齡增加,斜頸更明顯。
【超聲表現】
雙側胸鎖乳突肌不對稱,患側較對側局限性增厚或均勻性增厚(見圖155、15-6),病變部位內部結構模糊,肌束紋理紊亂,呈不均勻高或低回聲,肌外膜連續。
CDFI:早期血流較豐富,隨病程延長,血流信號逐漸減少或消失。年長兒童可僅見肌肉回聲增強,內部回聲不均勻等改變。
【鑒別診斷】
嬰幼兒需與頸部腫大淋巴結、軟組織腫瘤等鑒別,這兩種病與胸鎖乳突肌無關,因此並不難診斷。
圖155左右側胸鎖乳突肌縱斷麵
圖156右側胸鎖乳突肌橫斷及縱斷麵
顯示胸鎖乳突肌明顯增粗
七、閉合性肌腱斷裂
開放性肌腱斷裂常由直接損傷引起,容易診斷,而閉合性肌腱斷裂多由間接暴力所引起,但往往有肌腱過度使用受損的病史。
【臨床表現】
開放性損傷,可見傷口及斷裂的肌腱、局部出血,易於診斷,常不需要超聲檢查。閉合性全層撕裂損傷,常於斷裂當時可聞異常“砰”的響聲,隨即發生肌肉無力、運動喪失、疼痛、局部腫脹、淤血及壓痛。由於肌腹回縮、斷裂處可出現凹陷。
【超聲表現】
1急性完全性斷裂:肌腱橫向回聲完全中斷,近端回縮,在斷裂水平看不到腱回聲,斷端間滲液和血腫充填呈低回聲或無回聲(見圖157、圖158),關節屈伸時,肌肉局部變形,斷端距離增大,探頭加壓有疼痛。
圖157皮膚連續性完整,肌層斷裂處可見積液
2急性不完全斷裂:表現為在肌腱間質內,出現沿肌腱長軸腱纖維劈裂,不易顯示回聲中斷,但在斷裂裂隙部,可因出血或液體滲出,出現低或無回聲。
3慢性斷裂:斷端間顯示為無纖維狀結構的低回聲增厚,瘢痕愈合則局部變薄呈高或強回聲。
圖158跟腱斷裂
八、脂肪瘤
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及任何有脂肪存在的部位。最常好發於皮下脂肪組織,其次是四肢及軀幹腰背部。
【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