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從時代背景來看,三中全會都肩負著順應時代主題的使命
從撥亂反正到經濟體製改革再到治理整頓,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到建設新農村再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中國經濟改革一波兩折,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勇於試錯。思想解放、理論創新、體製變革的曆屆三中全會逐步確立了市場取向的改革目標,將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緊密聯係起來,順應了時代主題。
第二,從具體內容上看,三中全會所解決的問題具有承前啟後性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通過曆屆三中全會而製度化,國有企業改革通過“撥改貸、利改稅、承包製、優化組合、租賃、拍賣、委托管理、股份製、企業集團、資產重組、現代企業製度、界定產權”等方式不斷得以深化。經濟改革多方麵、多維度的綜合性改革,所解決的問題也愈發全麵、深刻和複雜。
第三,從過程和邏輯上看,三中全會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
從“產品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平均主義逐漸走出了人們的視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曆屆三中全會的政策口號,從根本上否定計劃經濟和平均主義,使中國在30年間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被譽為“中國奇跡”。
第四,從指導思想上來看,曆屆三中全會一脈相承並不斷超越
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了長期以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此後,曆屆三中全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堅持這一指導思想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出“統籌兼顧”理論和“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新的科學發展觀,是在思想、理論、目標和行為方式上對之前三中全會的繼承和超越。
第五,從執政理念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逐步確立
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從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建設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建設,可以發現,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從本質和源頭上導向全麵小康為目標、以“美好生活”為坐標、以民生為本源,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新道路。
三中全會的曆史價值與重要意義
從十一大之後,黨的代表大會逐漸實現了常規化、製度化:每5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在兩次代表大會中間,一般召開七次中央全會。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介紹,其中有三次中央全會(一、二、七)重點研究人事,(一中全會的主要議題是選舉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通過書記處成員;決定中央軍委人員;批準中央紀委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書記、副書記和常務委員人選。二中全會的主要任務是推薦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另外四次中央全會則重點研究經濟、社會和黨建等方麵具體問題。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很多重大政策都在三中全會出台,體現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綱領。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副局長薛慶超教授從四個維度剖析了中國特色的“三中全會現象”。
第一,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的發端與推進器
在中國的政治語彙中,“三中全會”幾乎是改革開放的代名詞。35年前,粉碎“四人幫”後,中國麵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抉擇。曆史的關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響亮的回答: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一講話實際上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是開辟新時期、新道路的政治宣言。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麵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