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社會服務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春節團拜會上提出:解決好民生問題,“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鮮明地提出:“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隻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才能有持久的動力,社會進步才有牢固的基礎,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都說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義。
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首先要解決好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解決民生問題的其中一項最重要內容就是加快發展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
我國的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主要提供者有各級政府、非盈利的民間組織、群眾基層社會組織等。其服務包括群眾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教育、扶貧救災等各個方麵。
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其服務對象具有“非排他性”,服務主體具有“非競爭性”,服務目的具有“民生性”。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是全體公民可以享受到的公共服務,提供服務的主體不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其主體之間不存在競爭。當然,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解決的是人民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困難。
近年來,我國在發展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方麵不斷探索,政府針對民生內容,出台了一係列相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從2006年開始,商品價格飛漲,經濟適用房製度被質疑,政府為了解決城市特困人口的住房問題,投入大量資金,推行廉租房政策,解決了一部分生活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
我國的民間組織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各類合法的民間公益組織近40萬個,民間人士自發組織的、沒有注冊的民間組織超過100萬個。在我國的這些民間公益組織中,有一些影響較大,如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等。這些公益組織、慈善機構在發展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汶川和玉樹相繼發生巨大地震災難,每一次中國的慈善機都構迅速地反應,及時為災區提供醫療救助,募集善款。中華慈善總會和中國紅十字會分別為汶川災區募集到96.53億元、138億元。
群眾基層社會組織,如街道辦事處、居委會,他們貼近人民群眾,在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機關做公共衛生、文化體育、扶貧救災及其他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前階段,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我們需要發揮政府、民間組織和基層群眾組織的共同作用,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一、加大政府對公益性社會服務的投入力度
以解決“住房難”為例,住房投機使得我國住房供需失衡,導致房價居高不下,住房成了廣大人民麵臨的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要切實擴大財政收入安排保障性住房專項資金,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進一步加快對各類棚戶區和農村危房的改造步伐。
早在2008年11月1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就表示在以後的三年內投資9000億元,平均每年投資3000億元,新增200萬套廉租房、400萬套經濟適用房,並完成100多萬戶林業、農墾和礦區的棚戶區改造工程。2010年的兩會上,政府在工作報告中就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明確了樓市調控措施。緊接著,中央政府陸續出台了一係列調控政策,各地嚴格落實,抑製房價,穩定房地產市場。
二、加強基本公益性社會服務設施建設
以解決“看病難”問題為例,看病難和看病貴也是廣大人民麵臨的又一大民生問題,在這方麵,政府要加快推進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發展,大力深化公立醫院的體製改革,真正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麵,進而做到讓人民群眾吃得起藥,看得起病。同時,進一步繼續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麵,基本完成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規劃,大規模培養麵向基層的全科醫生。
北京市於2010年4月製定新醫改方案,其總目標為:推動發展、提高效率、減輕負擔、促進健康。其中提高效率和減輕負擔重點解決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這個方案一方麵注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提高,比如推行家庭醫生式服務、山區巡診服務等新型模式。開展社區首診試點,完善雙向轉診與預約掛號製度,引導居民分級就診、有序就醫。另一方麵盡最大可能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比如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年度報銷限額,逐步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取消住院救助報銷起付線等。同時這個新醫改的另一個目標是推進公費醫療製度改革。2010年,北京市所有區縣公費醫療人員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體係。2011年,北京市將啟動市級公費醫療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