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加快發展麵向民生的(2 / 2)

三、加大對公益性社會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

我國的民間公益組織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長,一些民間公益組織還在以非正式的組織狀態出現,麵臨著身份認定、活動經費不足、管理困難的問題。這種局麵阻礙了民間誌願者力量的發揮,製約了其健康發展,需要我們的政府部門進一步創新機製,加強對非正式的民間公益組織的規範管理和引導培育。

杭州市為了解決這些非正式民間組織的“身份”問題,推動各類民間公益組織健康發展,邁出了具有建設性和探索性的一步——於2010年2月5日,成立由共青團杭州市委負責主管的杭州青年公益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它以服務社會公益組織、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宗旨,服務於所有在杭的民間公益組織,即在杭州的所有民間公益組織隻要願意,在填寫《基本信息登記表》並經服務中心簡單審核後,就可以成為青年公益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這個中心是黨和政府關懷民間公益組織的結果,它的成立有利於解決非正式的公益組織的身份認定、籌措資金、組織管理、活動場地等問題,促進這些公益組織更好地發展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事業。

此外,政府除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公益組織的發展,在財政上對公益組織的支持也能更好地開展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2009年,全國眾多省份開展全國救助重大疾病兒童慈善關愛行動,各省慈善組織和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兒童大病救助基金。除了自行募集資金外,慈善組織還獲得了政府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在更大範圍內救助大病兒童。

四、通過政府和群眾基層社會組織,向城鄉居民廣泛提供養老、賑災救助、體育健身、文化娛樂、心理疏導、法律谘詢等方麵的社會服務。

新農保規定,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不繳費,每月也可以領取基礎養老金。目前新農保政策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試點,截止2010年3月底,27個省、自治區320個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已全部開始發放基礎養老金。關於賑災救助,“5·12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發生之後,政府和各界積極救援,為災區捐款,並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充分發揮公益性社會服務的作用與價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健身、文化娛樂、心理疏導和法律谘詢也日益成為城鄉居民關心的問題。特別是法律谘詢問題,有利於普法教育,解決人民的實際問題。此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設法治社會。

五、不斷提高公益性社會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以解決民眾的就業問題為例,千方百計地擴大就業,仍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退,經濟下行的風險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各級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提供公益性的社會服務。首先要著眼“拓展就業崗位和機會”。中小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和服務性行業是提供就業崗位的主力和大戶,政府繼續貫徹延長一年的“五緩四減三補貼”的就業扶持政策外,就是要為這些創造就業崗位主力排憂解難,提供良好的公益性服務和政策支持。其次,要著眼“重點就業人群”。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退伍轉業軍人是重點就業人群,政府提供的服務要側重他們的需求,為其提供盡可能充分的就業信息、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縮短其待業時間。其三,要著眼“以創業帶動就業”。公益性社會服務要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傾斜,為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者排憂解難。其四,要著眼“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僅關乎勞動者的利益和尊嚴,更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政府既要為各類勞動者提供無償的法律知識培訓,也要為勞動者的法律維權提供免費服務。

總之,麵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紛繁複雜、包羅萬象,需要政府部門加快轉變職能,廣泛借助社會力量,依托市場機製,抓緊健全覆蓋全民的公共服務體係,全麵增強公共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