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生產力。發展文化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支點。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集中體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發展潛力大。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於繁榮文化市場,拉動居民消費;有利於培育新的業態,擴大就業、帶動創業;有利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利於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總的來看,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
胡錦濤總書記在對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所作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會進一步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推動經濟進入更高發展階段,形成可持續發展和持續創造財富的能力,在經濟上創造奇跡,在文化上創造輝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員幹部讀本第一節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公益性文化事業一般是由國家興辦的生產和傳播大眾文化的事業,它由一定的文化機構以及組織承擔,主要有圖書館、展覽館、文化藝術中心、科技館、博物館等等,它的目的並非為了營利,而是以維護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的出發點,其成果也是為公眾服務,讓公眾受益的。
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累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以及凝聚力的集中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胡錦濤總書記在2月3日的講話中提到要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和總書記的講話中都明確提到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於精神文化需求層次日益增高,同時由於物質生活的豐富,外來文化的衝擊,人們精神生活的選擇性、變化性、差異性、獨立性明顯增強,這就相應提高了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要求。(二)文化作為上層建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它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如果人民的文化水平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和滿足,肯定會製約經濟的發展 。因此,重視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全民智力水平以及思想上的覺悟,增加國家的軟實力,可以進一步推動經濟基礎的可持續發展。(三)由於發展的不平衡,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級的人們所享受到的文化資源也有很大差異,即事實上,人民所享受到的文化權利是不平等的。因此重視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加快貧困地區的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可以確保滿足更多生活在不發達地區以及社會階層較低的人民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建設的繁榮與發展,就必須重視公益性文化事業這個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的主要途徑。
公益性文化事業社會共享性非常明顯,因此肩負著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等重責大任,而且它還有傳播知識、對公民進行審美教育、愛國教育,為公民提供休閑娛樂等社會功能,因此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可見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廣大人民享有基本文化權益的方式。由於公益性文化產業產品的分配實行的是普遍平等的原則,因此在進行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時,我們所應該堅持的基本戰略方針是:不用市場化、產業化機製來衡量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而更多地考慮如何維護社會公義、尊重全社會成員的基本文化權利、承擔社會發展責任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