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動和各界人士的積極配合下,我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定位越發明確,公益性文化事業組織也充滿了活力。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勢必要麵對並解決以下問題與矛盾。
一、公益性文化事業設施閑置,資源浪費
如果想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使之繁榮昌盛,滿足人民的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須搞好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建設工作,為公益性文化產品及文化服務提供場所,這是各級政府都不能忽略的重要職責。
由於公益性文化事業在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設施建設。譬如美國,他們在建國僅200多年的時間裏,就建起了5000多座博物館,而位於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市,僅有21萬人口,但是在城市不同的社區,卻均勻地分布了11個公共圖書館,無論住在城市哪個地方的居民,出門後乘車10分鍾,就能到達其中的一家,由於美國的圖書館大部分都是免費或隻收取很少費用的,因此,美國的大部分圖書館、博物院、紀念館等的利用效率都很高,很多貧民、移民以及一些觀光客都會去那裏充電;而在俄羅斯,僅其首都莫斯科就有400多座圖書館以及將近100座博物館和紀念館,但莫斯科的總人口卻還不到1000萬;匈牙利是個不大的國家,國土麵積隻有9.2萬平方公裏,但是它卻有圖書館多、博物館多、書店多的“三多”美譽。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在建設公益性文化設施方麵也傾注了不少心血。建國初期,我國僅有54座圖書館,但現在,僅縣級以上的公共圖書館就有2000多座,而高校圖書館則有1000多座,科研係統大中型的圖書館有8000多座,除此以外,還有一些中小學校圖書館、工會圖書館等,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個覆蓋麵比較廣泛的圖書館網絡。而博物館數量也翻了上百倍,從建國初的20座發展到今天的2000餘座,現在,全國許多大中城市都建設有青少年文化宮、文娛活動中心、體育館等各種公益性文化設施,90%以上的縣區也建起了文化館。
這些成就足以表明我國建國以來在公益性文化事業方麵的進步。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隨之而來的問題。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地方政府確實投資建設了不少公益性文化設施,但是這些設施並沒有能夠讓普通的公民享受到實惠,這些設施建成後大多數處於關閉狀態,不允許人們擅自入內,成了閑置的建築。而有的確實投入了使用,但卻隻是極短的時間,不久就因為其無法滿足人民的需要而乏人問津、門庭冷落了。甚至還有的地方政府索性把這些建築封閉起來,將之作為自身政績的一種體現,這是一個多麼可悲的現象啊!
在區縣等基層地區,這種情況顯得尤其嚴重,由於公益性文化事業建築設施不能夠應用營利,因此往往會遭到政府部門的忽視。如何使公益性文化設施真正用之於民,使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其帶來的益處呢?這是政府部門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人民需求過大與政府投入不足間的矛盾
由於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為廣大人民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因此政府在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上應該處於主導地位,在投入上,政府更應該始終擔當主體的角色,這樣才能保證公益性文化事業更好、更快、更穩健地發展。